中醫門診實錄
朱氏內科非遺傳承人 司徒夏昊攝
“朱醫生,你開的藥有問題,我一吃就吐了,上次你開的藥我都不敢吃了。”病人抱怨道。
“奇怪了,我開的就是治療你胃病的藥呀,怎么會吃了就吐了呢?”我很疑惑。
“真的,朱醫生,我不瞎說的,那天我吃了早飯后一喝藥就胃里翻江倒海,不一會就全吐出來了。”病人說。
“你早飯吃的啥?”我問。
“青團和豆漿呀!”病人說。
“等等,你吃了青團?不是不讓你吃不消化的東西嗎?”我說。
“青團怎么不消化了?青團我每年都吃的呀!”病人不解。
“我漏說了一句,青團這類糯米的食物在你治療胃病期間也要少吃。”我說。
黏膩與疾病
我們都知道中醫治病要忌口,有些疾病需要忌口生冷,有些需要忌口油膩,但很多人包括醫生自己都會忽視一類食物,那就是“黏”性的食物。很多人對與黏性的食物不是很重視,認為這是日常普通的飲食,那我們就從一件往事說起吧。
解放前的上海有著眾多的奇聞軼事,有著商業奇才造就的各種傳奇,同時也涌現出眾多的中醫名家。哈同,猶太裔房地產商人,曾經因投資房地產成為遠東首富,其妻子羅迦陵在哈同去世后繼承了大筆的遺產成為了遠東第一富孀。哈同與其婦人的居所舊址就是現在的上海展覽中心,可見當時其富甲一方的氣勢,不過非常有戲劇性的結局是哈同夫人的死因,竟然是4個青團。
根據當時上海一位名醫的回憶錄記載,哈同夫人晚年沒有牙,又不愿意鑲牙,因哈同婦人信佛,一次收到尼姑送來的一盒青團,因其愛吃但又無牙所以囫圇吞了4個,當晚隨即高燒,隨后一名奧地利江湖醫生以肺炎誤治,次日歸西,現在想來當時上海最富有的女性盡然命喪青團手中有些不可思議。
黏性食物的解決方法
青團為何會導致人生病?原因在于其是由糯米做的,它太黏膩,大家設想一下如果這個食物非常沾手,吃起來非常費勁,那可想而知進入到胃腸道后會造成怎樣的負擔。青團本身就很黏,加上因為需要塑性的原因,所以會增加一種粘米粉來加強可塑性,所以這本身就是黏上加黏,難怪哈同夫人會因青團造成消化不良的后果。但這些糯米類的食物又和我們的傳統節日密切相關,比如清明節的青團,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的月餅,歲末的年糕,春節的湯圓,這些都是黏膩之物,所以經常會出現開心的佳節變為傷食節,這點在舊上海經常被醫家所記錄。
雖然一直以來都有這一類傷食問題,但中華民族一直以來都有傳承古老的智慧,在處理過量進食黏膩食物的問題上我們有著自己的應對方法。凡是過量進食哪一種食物,那就把這種食物炒焦后再后讓病人煮水服用,這是中醫特有的治療傷食的療法。這其實和我們大家更為熟悉的原湯化原食有類似的原理,比如吃吃團圓需要再喝一點煮湯圓的湯水幫助消化。
現代人雖然可能用不到炒焦食物的治療方法,但我們從這個歷史事件中需要明白,黏性的食物也是忌油膩的一類,在身體虛弱,特別是治療胃腸道疾病的時候,我們需要適當控制進食糯米類的食物。
《醫說就懂的中醫智慧》
《我想問中醫——100個實用中醫小知識》
朱氏內科非遺傳人又來總結啦!
門診的這位病人本來就是治療胃病,但她沒有意識到青團是導致她嘔吐的原因,所以在解釋之后這個問題是非常容易解決的。
大家一直以來認為我們現代人的身體要比舊社會要健康很多,其實根據我多年的從醫經驗和對近代醫家醫案的研究發現,雖然衛生條件得到了空前的改善,但身體素質并非有脫胎換骨的改進,相反在脾胃功能,情緒調節方面現代人可能還比不過我們的前人,所以大家在物質條件異常豐富的現代需要多考慮食物進食過量的因素,而不能一味進補增加營養做為健康的信條。
發現“分享”和“贊”了嗎,覺得有用就點一下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