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常見三大誤區
從中醫的角度看,“養生”一詞最早見于《黃帝內經》四季調神大論篇,根據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四時氣候的不同特點,從“天人合一”的角度,提出人與四時陰陽消長變化相適應的養生方法。其基本思想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具體到四季,則為秋季養生,夏季養長、秋季養收、冬季養藏。習慣上,則用養生作為概況。
本來只是名相上的變化,但長此以往,就逐漸失去了“養生”本應具有的因時、因地、因人而變的內涵,幾乎變成了“進補”、“去火”的代名詞。
尤其是對于現代都市人群而言,繁重的壓力,緊張的生活節奏,不良的飲食習慣,不規律的作息時間,導致現今亞健康人群大量增多。為了扭轉及避免亞健康狀態,人們對于自我養生調理的需求變得更加迫切。求助于網絡,求助于媒體,求助于書籍等等來學習養生知識,實踐養生方法。然而養生的方法一定要正對自己的狀態,不能盲從,否則不但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反而會加重不適,甚至會產生新的問題。
虛:乏力就是“虛”嗎
首先是自己的心態,很多人一感覺自己精力下降,就覺得自己“虛”了。這個時候,就會給自己“進補”。尤其是在一段時間的勞累后,往往給自己進補些人參、西洋參、海參之類的補品。
其實這樣并不一定是對的。因為很多表現出來的虛癥,其病因不是虛,而是實。
中醫有"大實有贏狀”、“至虛有盛候”之說,這是古人對臨床辨證論治的警言,即是說有些時候虛證會以實證的假象表現出來,實證有時會以虛癥的假象表現出來。不可因為出現虛性表現就補,實性表現就瀉,一定要辯證準確,這樣才能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
現今人們的飲食結構多以肥甘厚味為主,加之運動量減少,導致體內濕濁困阻,影響氣機運行,亦會出現身乏無力象。濕濁,也叫痰濁,痰濁為百病之祖,它本身不是病,但會帶來很多疾病,小到臉上的痘痘,大到各種結節、子宮肌瘤、腦梗心梗,從中醫的角度講,都與痰濁導致的淤阻有密切關系。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要做的是祛痰化濕,而不是進補。此種情況下進補,反而會適得其反。
真要養生,最好找個有經驗的醫生,把把脈,把自己的身體狀況調查清楚,而不是一味“進補”。
火:有熱未必是“火”
“上火啦”,這大概是都市人群最常用的一個詞匯,不管牙痛頭痛,也不管懂不懂醫術,都會下一個基本的判斷,“你上火啦!趕緊吃藥去火吧?!彼^庸醫害人,“半吊子醫生”同樣耽誤事。
在中醫看來,所謂“上火”,其本質是人體陰陽失衡,陰虛則火旺,很大一部分上火實際上是陰虛造成的,比如高血壓中的陰虛陽亢型。因此,如果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去火”,只會給自己的身體帶來更大的損失。人體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即便有火亦有實火,虛火之分。實火宜清,虛火宜滋。老年人虛火的可能性較大,但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則以實火為多見?!盎稹笨膳c其他病邪共存而致病,如與寒邪相合,熱郁于中,寒閉于外,外寒里熱,咳嗽、高燒不退。這種情況就要清熱散寒。除此之外,尚有寒熱錯雜之證,如上熱下寒,則宜寒熱并用;亦有真寒假熱之虛假證。所以不可見火即清,要不然不但不能達到養生防病目的,反而會誘發一些疾病。
吃:小兒未必要多吃
在現代社會,雖然大家都越來越愛美,但對兒童而言,小胖子卻越來越多。兒童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需要保證充足的營養,但并不是吃的越多越好。
小兒雖處于生長發育的過程中,但其各項的臟腑功能還不完善,也就是中醫常說的“形氣未充,臟腑嬌嫩”。其臟腑機能尚未發育完善,尤其是脾胃的運化功能尚未發育完善,雖然身體確實是有需要大量營養物質的迫切需求,但是因為脾胃的功能尚未完善,其工作能力相對于大人來說還是比較弱的。
所以兒童進食的量不可太過,因為稍不合適就容易出現食積,出現食欲不振啊、惡心啊、嘔吐啊、腹脹胃痛等不適。甚至有時還會因為胃腸不適,抵抗力下降而出現胃腸性感冒等。吃下的營養物質不但不能被小兒身體消化吸收,供給身體生長發育所需,反而會成為身體的負擔,成為體內的“垃圾”,甚至是成為致病因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