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迪這個名字,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她是個殘疾人作家,坐在輪椅上幾十年,卻靠著自學成了才,寫書、翻譯、當官,還推動了殘疾人事業。她的故事在上世紀80年代被宣傳得家喻戶曉,有人叫她“新雷鋒”,有人說她是“當代保爾”。可到了網絡時代,她的形象卻兩極分化。有人傳她得了十幾種癌癥卻越活越年輕,有人罵她是騙子,質疑她殘疾的真實性。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張海迪,1955年9月16日出生在山東文登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爸媽都是文化人,家里書多,她從小就愛看書。可惜好日子沒過幾年,1960年,五歲的她因為一次意外得了脊髓血管瘤。這病挺少見,長在脊髓上的腫瘤把神經壓壞了,她做了三次手術,摘了六塊脊椎板,最后胸部以下全癱了,從此只能坐輪椅。
癱了之后,她沒法正常上學,但她沒放棄。她在家自學,從拼音、算術到語文、數學,再到外語、醫學,全靠自己啃書。她媽給她講過海倫·凱勒的故事,她就憋著一股勁兒,要跟海倫一樣活出個樣子。70年代初,她15歲時隨父母下放到山東莘縣一個村子。那地方條件差,路都是土的,她坐輪椅都費勁。可她不光沒抱怨,還干了不少事:教村里小孩唱歌、讀書,還自學針灸給人看病。她買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這些書,晚上點煤油燈看,甚至拿自己當小白鼠試針灸。幾年下來,她治好了上萬村民,村里人都挺感激她。
1981年,她的事跡被當地報紙報道,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了篇《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她一下成了全國名人。那年她還出了自傳小說《輪椅上的夢》,書里講她怎么跟命運較勁,看哭了不少人。她被捧成勵志典型,官方給她貼了好多標簽:“八十年代新雷鋒”“當代保爾”,全國青年都被號召向她學習。
后來,她干的事更大了。2008年當了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2013年拿了英國約克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2016年還帶隊去里約殘奧會當中國代表團團長。2023年,她卸了殘聯主席的職務,但還在全國政協和康復國際當官,繼續為殘疾人說話。現在她快70歲了,頭發白了,但精神頭還挺足。
張海迪的名氣大了,爭議也跟著來了。特に網絡時代,各種說法滿天飛。最離譜的一個傳言是:她得了十幾種癌癥,卻越活越年輕,活得比正常人都精神。這話聽著就玄乎,咱們得查查事實。
張海迪確實得過病,但不是什么“十幾種癌癥”。1991年,她在上海中山醫院查出得了基底細胞癌。這是一種皮膚癌,挺常見的,長在臉上或手上,惡性不算高。她做了手術,切了病灶,之后恢復得不錯,沒復發,也沒得過其他癌癥。她自己后來接受采訪還調侃過“要是我真得了十幾種病,還能活到現在?”
那“十幾種癌癥”的說法哪來的?大概率是網絡謠言夸大了。她得過一次皮膚癌是真,但有人把這事添油加醋,傳成她身患重病卻奇跡生還,再加上她幾十年來精神狀態不錯,就有了“癌癥無數還越活越年輕”的說法。網上還有人說她“容光煥發”“返老還童”,這就更扯了。她快70歲的人了,照片上看臉有皺紋,頭發花白,哪來的年輕化?她身體還行,主要是意志力強,生活態度好,跟什么“返老還童”沒半毛錢關系。
張海迪能活到現在,還能干這么多事,確實挺讓人佩服的。她癱瘓幾十年,按理說身體該很虛弱,可她硬是靠毅力撐住了。她平時注重保養,心態也樂觀,這種狀態可能讓人覺得她“比實際年齡精神”。但說她“越活越年輕”,純屬沒根據的夸張。醫學上,高位截癱的人只要護理得好,避免感染和并發癥,長壽不是不可能。她沒啥神奇秘訣,就是活得積極,加上醫療條件進步,活到70歲真不奇怪。
張海迪的事跡勵志歸勵志,但網上罵她的人也不少。有人說她殘疾是假的,有人覺得她被吹得太神,還有人直接喊她“騙子”。這些質疑咋來的?咱們一條條分析。
最常見的質疑是她癱瘓的真實性。網上流傳一張照片,她坐在輪椅上,雙腿交叉,像“蹺二郎腿”。有人就炸了:“高位截癱還能這樣坐?騙誰呢?”這事吵得挺兇,但其實有解釋。她自己說過,因為長期坐輪椅,脊柱側彎嚴重,不蹺腿身體會往前倒,這種姿勢是強迫自己保持平衡。醫學上,高位截癱不等于腿完全不能動,殘余肌肉或外力幫忙,能擺出點姿勢。她不是裝癱,照片只是被誤讀了。
還有人拿她開車說事。2008年,她考了C5駕照,還推動了殘疾人開車政策。公開場合她開過改裝車,有人就懷疑:“癱瘓的人咋開車?吹牛吧!”其實她開的車是手控的,油門剎車全靠手操作。她練這技術時,手都酸到抬不起來,硬是咬牙學會了。這事不光是真的,還挺牛的,可網上有人不信,覺得殘疾人不可能做到。
張海迪火起來,跟80年代的宣傳分不開。那時候媒體把她捧得太高,說她自學成才、治病救人、樂觀無敵,形象完美得像圣人。可人無完人,這種“神化”讓后來的人覺得不真實。網絡時代,大家更喜歡挑刺,有人覺得她的事跡被夸大了。比如她治上萬村民的事,有人算賬:“幾年治上萬人,平均一天得看多少人?可能嗎?”其實這數字可能是統計口徑問題,或者包含她教別人針灸間接治的人,但宣傳沒講清楚,就讓人覺得水分大。
再加上她當官后,身份從“民間勵志人物”變成了“體制內代表”,有人就反感了。覺得她是官方推出來的“工具人”,事跡可能是編的。這種情緒一上來,啥都能被拿來質疑。
網上罵她“騙子”的,還有一部分是謠言和情緒驅動。比如“十幾種癌癥”的傳言,有人信了,就覺得她騙了大家的同情。還有人翻她老采訪視頻,說她笑太多,“不像殘疾人該有的樣子”。這話挺離譜,殘疾人就得整天哭喪著臉嗎?她樂觀點咋了?但這種批評一多,標題黨再一帶節奏,“張海迪是騙子”就傳開了。
她基本不回應這些罵聲,可能是覺得沒必要,也可能是懶得搭理。可她不吭聲,謠言反而更瘋長。有人支持她,說質疑的人沒證據,全是情緒化噴子;有人反駁,說她不出面澄清就是心虛。吵來吵去,真相沒幾個人關心了。
不管網上咋吵,張海迪沒停下自己的事。她后來干了不少大事,證明她不是光靠宣傳活著。
2002年,她寫了長篇小說《絕頂》,算是她文學創作的高峰。2013年,英國約克大學給了她榮譽博士學位,表彰她在文學和殘疾人事業上的貢獻。2016年,她當里約殘奧會中國代表團團長,中國隊拿了不少獎,她也露了把臉。2023年,她卸了中國殘聯主席的職,但還在全國政協和康復國際干活,影響力不小。
她現在快70歲了,身體肯定不如年輕時,但還能做事,精神狀態挺好。她說過:“殘疾讓我失去一些,但也給了我堅持的理由。”這話不煽情,挺實在。她的事跡確實激勵了不少人,尤其是殘疾人群體,覺得她是活生生的例子,證明人能跟命運死磕。
張海迪的故事為啥老有爭議?說白了,有幾點原因。
第一,信息不對稱。她火的時候是80年代,那會兒沒網絡,信息全靠報紙電視,大家聽啥信啥。現在不一樣了,網上隨便一搜,碎片化的東西太多,真假摻一塊兒。她的事跡細節沒全公開過,有些地方模糊,就容易讓人猜。
第二,時代變了。80年代大家愛看勵志故事,覺得苦難加努力是美德。現在的人更現實,看到完美形象就懷疑,不愛信“高大全”那一套。她被宣傳得太神,天然容易挨懟。
第三,網絡放大效應。一張照片、一句話,配個聳動標題,就能炒成大事。她不愛解釋,別人就隨便編,最后謠言滿天飛,真相沒人管了。
張海迪這輩子,確實不容易。五歲癱瘓,靠自學混出頭,還干了不少實事。她得過一次皮膚癌,治好了,沒啥“十幾種癌癥”的奇跡。她活到現在,靠的是意志力和樂觀,不是啥玄學“越活越年輕”。網上罵她“騙子”的,多半是誤解加謠言,她殘疾是真的,開車是真的,治人也是真的。當然,她被宣傳得有點神化,細節不清的地方也給了質疑空間。
她是勵志典型嗎?對很多人來說是的,尤其是老一輩和殘疾人群體。她是騙子嗎?沒證據,全是網上瞎傳。你咋看她,取決于你信啥。她的人生沒那么夸張,但也真沒那么假。網絡時代,真相不好找,但她幾十年坐輪椅干的事,總比鍵盤俠噴的幾句話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