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援引《戰區》網站報道,造價攀升至14億美元的星座級護衛艦首艦開工兩年僅完成10%工程量,五角大樓艦艇更新計劃正遭遇技術路線混亂與工業能力塌陷的雙重危機。
星座級護衛艦項目暴露出美海軍裝備迭代的系統性矛盾。原計劃利用意大利FREMM護衛艦成熟方案實現快速列裝,實際操作中卻因盲目增配陷入設計泥潭。排水量膨脹導致船體結構被迫重構,艦載系統兼容性推倒重來,最終與原型艦的通用率從預期85%暴跌至15%——這種技術層面的反復搖擺,折射出決策層對戰略需求缺乏清晰認知。
星座級護衛艦資料圖
造船廠光鮮的開工儀式背后,美國海洋工業的根基正被掏空。威斯康星州馬里內特船塢作為意大利芬坎蒂尼的海外子公司,其工程管理能力與本土供應鏈難以匹配復雜戰艦建造。項目延期直接暴露致命短板:全美能建造大型水面艦艇的私營船廠僅剩3家,熟練焊工平均年齡超過54歲,關鍵零部件進口依賴度達37%。當中國2023年下水8艘052D驅逐艦時,美國同年僅完成2艘伯克III型驅逐艦的龍骨鋪設。
俄羅斯《軍工信使》周刊尖銳指出,星座級困局不過是冰山一角。北約海軍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根本轉變——法國FDI護衛艦實現模塊化量產,日本最上級護衛艦采用民船標準降本增效,韓國憑借KDDX項目突破綜合射頻技術。當美國還在為單艦成本爭論不休時,亞太地區年度新下水戰艦總噸位已突破30萬噸,相當于再造兩個英國皇家海軍。
海底博弈的維度正在擴展。衛星監測數據顯示,中國在南海新建的島礁設施已具備維護核潛艇能力,俄羅斯北風之神-A戰略核潛艇靜音性能超越俄亥俄級,印度自主研發的潛艇用鋰離子電池實現充放電效率突破。傳統海權強國引以為傲的技術代差,正被多點突破的創新模式瓦解。
俄羅斯北風之神-A戰略核潛艇資料圖
海軍分析中心報告顯示,2020-2023年美軍艦艇在航率從62%下滑至51%,而同期中國海軍遠洋訓練時長增加43%。當五角大樓糾結于是否重啟佩里級生產線時,解放軍海軍已在試驗電磁炮上艦與無人艦群協同戰術。這種能力迭代的速度差異,使得西太平洋力量平衡加速傾斜。
工業實力的較量更值得警惕。中國造船業手持訂單占全球總量48%,韓國32%,日本9%,三國包攬89%市場份額。反觀美國商業造船產能萎縮至不足全球0.2%,軍用造船設施老化指數達到危險閾值。當航母維修周期從18個月延長至5年,第七艦隊前沿部署效能正被基礎設施瓶頸持續削弱。
衛星通訊社援引莫斯科戰略評估中心數據:過去五年,非北約國家新建海上監視衛星數量增長270%,海底光纜自主修復能力提升85%,極地破冰船保有量反超傳統北方國家。這些變化正在改寫海洋控制權的游戲規則——當星座級還在圖紙階段掙扎時,新形態的海上對抗已從硬件競賽升級為體系對抗。
海底光纜資料圖
歷史經驗表明,海權轉移往往肇始于工業能力的此消彼長。1889年英國海軍法案的出臺,源于對德國造船業崛起的恐懼;如今星座級的困境,恰似當年大英帝國面對無畏艦革命時的遲疑。當造船廠龍門吊成為戰略資源,干船塢容量決定艦隊規模時,控制海洋的能力越來越取決于全產業鏈的協同效率而非單一武器平臺性能。
俄媒有觀點指出,全球海權格局正處于微妙變化期,美國在部分先進艦艇項目上的延誤和成本失控,給了其他國家縮小差距甚至實現超越的機會。對于中國海軍而言,當前或許是一個關鍵的發展窗口期。美國星座級護衛艦項目暴露出的問題,顯示出其在裝備研發和項目管理上存在漏洞,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削弱其海軍的更新速度和整體實力。
全球海權的天平正在經歷工業革命以來最劇烈的震蕩,這場靜默的較量沒有硝煙卻決定國運。從密西西比河到珠江口的每個船塢里,鋼鐵碰撞的火花都在重塑著未來的海洋版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