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頤文
我們知道,中國近代面臨著現代性轉型,現代性轉型有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首先表現在中國怎么樣看待世界,也就是說中國怎么樣從天朝體系慢慢轉變到接受了條約體系。
這個轉變,正是中國現代性轉型的一個重要標志。
天朝體系
那么,什么叫天朝體系呢?
中國傳統天下觀的核心是華夏中心論,因為在千百年歷史中,很早以前開始,中國周邊當時交通所能夠涉及的一些國家,確實在歷史、文化上都不如中國文化那么燦爛、歷史那么悠久。
逐漸地,到春秋戰國時代,實際上就形成了一種“中國中心論”,認為只有華夏文明才是文明,其他的都是邊緣,華夏文明是以中國為中心的。
周邊是從地理上的邊緣到文化上的邊緣,邊緣也稱為一種野蠻。所以在中國千百年的觀念中,只有華夏文明才能真正叫得上文明,其他的都是野蠻。
對北邊的非華夏文明叫“狄”,南邊的叫“蠻”,西邊的叫做“戎”,東邊的叫“夷”,認為他們都是非常野蠻的,形成了只能“用夏變夷”,不能“用夷變夏”,就是只能用華夏文明去一點一點地改變或者感染其他非華夏文明。
對非華夏文明,有的也稱呼他們為“番”。直到現在我們說“生番”“熟番”;從前的小說中經常出現“你這個食人的生番”,也就是說他們沒有接觸過華夏文明。
這種居高臨下俯視其他文明的華夏中心論,在處理和對待與其他國家的關系時,也就形成了一種制度——以中國為宗主國,他國是藩屬國的宗藩體系,又叫作朝貢體系、華夷秩序。
▲唐朝“貞觀盛會”
在這種華夷秩序中,中國的皇帝是承受天命的天子,天子是最高的道德“天道”在人間的化身、代表,代表天來執行在人間的統治,所以中國是宗主國,天下的其他國家只能是中國的藩邦、藩屬、屬國。
至少從漢武帝時代起,是否能夠四夷賓服、萬邦來朝,成為中國統治者是否英明、王朝是否進入盛世的一個重要標志,甚至是這個王朝的權力合法性來源之一,所以新王朝建立,通常都要詔諭藩屬國向新王朝稱臣納貢。
到明清時,這種規章制度已相當精密,最主要內容是:
藩屬國要按時攜帶特定的貢物,按照指定的線路,也就是貢道,到達中國的京城,住在指定的官邸,按照指定的禮儀,將貢品向中國皇帝呈送;而作為宗主國,中國的皇帝要對朝貢國還賜。
另一方面,如果這些屬國有新的統治者繼位,則要由中國皇帝冊封才有效。
比如說,只有中國的最高統治者才能叫皇帝,其他的只能叫國王,國王就是表示你只是這個地方的行政最高領導人,皇帝是天子,你是國王,你不是天子,你沒有那種代表天的神圣性。
所以,外國的像越南、朝鮮的新國王繼位之后,往往要經過中國皇帝的冊封才表示他最終得到了認可。
藩屬國向中國進貢,一年幾貢還是幾年一貢,走什么路,進貢什么東西,都是有明確規定的——比如說朝鮮進貢什么人參,越南進貢什么象牙、沉香,等等。
而中國的還賜往往會超過藩屬國的進貢,這是因為中國皇帝以天朝上國自居,天下共主,寬宏大量。比如琉球向中國進貢比較勤,中國給琉球的還賜就很多。
條約體系
那什么又叫條約體系呢?
1618-1648年,歐洲爆發了殘酷的三十年戰爭,各種小邦國打來打去,打了歐洲一片荒蕪,到處都是斷垣殘壁,千里無人煙,后來各國都打不下去了,于是于1648年10月簽訂了一個“威斯特伐利亞(Westphalia)條約”。
這個條約的簽訂,意味著歷史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國際關系條約體系,誕生了。
根據這個條約,獨立的諸邦對內享有至高無上的國內統治權,對外享有完全獨立的自主權,這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以條約形式確定了維護領土完整、國家獨立和主權平等的國際法原則。
根據這一條約,在歐洲開始確立常駐外交代表機構的制度,歐洲各國普遍派駐了外交使節進行外事活動,這是條約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簽約儀式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第一次提出了主權國家的概念,確定了以平等主權為基礎的國際關系準則。在尊重民族國家主權的框架下,基于國家主權的世界秩序開始形成。
首先在歐洲確立了國與國之間的新秩序,此后,歐洲國家在全球性擴張的同時,也把這種主權國家的概念逐漸帶到全世界,逐步形成了以后幾百年的國際基本秩序。
在長達幾百年的時間里,直到現在,它依然是解決各國間矛盾和沖突的基本方法。所以,它的誕生標志著現代國際關系體系的正式形成。
雖然在這幾百年間,國際關系還是弱肉強食,強國侵占弱國的事不斷發生,但是至少在原則上,大家都基本上認可這個體系。侵略他國至少要找一個理由,比如二戰時納粹德國侵占波蘭,制造了一個德國邊防軍人被打死事件……
天朝體系和條約體系的碰撞
隨著全球化發展,歐洲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后不斷對外擴張,也逐漸把向東方的航路打通。中國從明末起一直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在廣州一個地方開了一個口岸進行外貿。
其中英國商人最多,因為歐洲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工業革命之后,英國的經濟、工業尤其發達。但是,中國只開廣州一個口岸的外貿體系,極大地制約了英國對中國的出口規模。
中國進口英國的東西很少,卻又向英國大量出口茶葉、陶瓷、絲綢等等,就形成了嚴重的貿易順差。英國覺得自己的工業品又便宜又好,也知道中國是個巨大市場……
為了扭轉貿易逆差,英國于1793年派了一個使臣叫馬戛爾尼,率領一個龐大船隊,裝滿了禮品,以給乾隆皇帝祝壽的名義來中國。
馬戛爾尼使團首先到了廣州,廣州海關的官員當然非常高興,給馬戛爾尼使團的船隊貼了一個長長的帆,把英國人叫作“英吉利貢使”。
馬戛爾尼非常不高興,他覺得:我是來給你送禮的,不是進貢的,我不是你的藩屬國。但是在中國人的認知系統和知識體系里,覺得它就是藩屬國,是主動向天朝來輸誠納貢,主動來接受華夏文明的……
馬戛爾尼之后從天津上岸,到了北京,理藩院接待了他們。中國從前沒有外交觀念,因為其他國家都是藩屬,所以只設了個理藩院和禮部,沒有外交機構。
理藩院讓馬戛爾尼們住在通州——那是專門給藩屬國進貢的使臣住的地方。好不容易覲見到了乾隆皇帝,馬戛爾尼遞交了英國國王給乾隆皇帝的一封信,提出雙方互通有無,平等通商,但是這個事情并沒有達成協議。
見面前,理藩院的官員跟馬戛爾尼介紹見皇帝要有什么樣的禮儀——所有的貢使,所有藩屬國來進貢的貢使,見到皇帝,都要雙膝下跪,因為中國的皇帝是天下共主。
別的方面馬戛爾尼都可以妥協,就是下跪一事,他不同意妥協,他說不能下跪。雙方圍繞這個事爭論了很久,最后還是達不成協議。
剛開始,乾隆皇帝很高興,因為他認為一個陌生國家要成為我們的藩屬國,于是對大臣說要好好接待。后來知道他不愿意下跪,就認為他不愿意成為我們的藩屬國,于是下令讓他們離開中國。
而且乾隆皇帝還以上對下,給英國國王寫了一封敕書,聲稱我是天朝上國,無所不有,不需要跟你互通有無。
馬戛爾尼帶了很多禮品,有最先進的武器,還有德國造的一個金屬地球儀,上滿發條以后它就會轉——馬戛爾尼是想告訴中國,誰也不在地球的中心,地球是個圓的。但在中國人的知識觀念中,這個毫無用處。
▲來自歐洲的宮廷畫師,必須把馬戛爾尼畫成“小人”
1816年,也就是嘉慶二十一年,馬戛爾尼使華二十三年以后,英國又派了一個使臣叫阿美士德來到中國,向嘉慶皇帝送禮、祝壽,甚至還想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然而中國還是認為,這是英國又想成為中國的藩屬,再一次來表示對華夏的仰慕。雙方還是因為是否跪拜而爭論不休,由于阿美士德也不同意下跪,嘉慶皇帝最后也是怒頒了一個御旨給英國國王,說中國為天下共主,豈有如此辱慢倨傲甘心忍受之理,要求英國使臣必須回國。
嘉慶給英國國王的敕諭寫道:爾國遠在重洋,輸誠慕化,特命大臣來到我們京城,“告以乾隆五十八年爾使臣行禮悉跪叩如儀”,但是你們不下跪,我們不稀罕你們的東西,因為太遠,你們來一趟也不容易,以后也不用來了,我們天朝上國無所不有,不需要跟你互通有無。
這時候是1816年,距英國發動打開中國大門的鴉片戰爭只有二十來年時間。嘉慶皇帝給英國國王的敕諭中充滿“天朝”、“萬國共主”、“輸誠慕化”、“恭順之心”、“傾心效順”......這些華夏中心論世界觀。
一個新世界馬上要用暴力來敲開你的大門了,而清廷對這個新世界卻一無所知,毫無感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