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報道,在距離美方與中方的瑞士會晤前夕,東盟10國與海灣合作委員會(海合會)6國突然宣布,將于5月底與中國共同舉行首次“東盟-海合會-中國”峰會。
【“東盟-海合會-中國”峰會將在5月底召開】
這個消息來得突然,卻并不意外。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峰會的啟動時間點極為微妙,既卡在中美談判前,又緊跟著印巴“空戰”的余波之后,時間、背景、信號量都非同尋常。
在剛剛過去不久的印巴空戰中,中國制造的殲-10C 戰斗機擊落了“陣風”戰機,完成了含金量極高的“實戰首秀”。“陣風”戰機是法國王牌裝備,除了法國空軍、海軍自用之外,還被廣泛出口到多個國家。而這次,它卻成為了殲-10C的“手下敗將”。
這一戰打出了中國產軍工的信心,也讓長期觀望的國家“眼前一亮”。誰都看得出來:不管是經濟對抗中的堅韌,還是軍事領域的實戰表現,中國已經成為了一個實實在在有能力、有底氣的全球博弈參與者。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東盟與中東16國選擇在這個關鍵時刻聯手與中國推進峰會合作,幾乎是一種公開的“戰略下注”: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摒棄”美國,選擇與中國合作。
回頭看,美國這兩年真是“下了血本”。從遏制中國高科技發展,到頻頻游說盟友“與中國脫鉤”,再到重啟對華高關稅,美國挖空心思地想要孤立圍堵中國。
但結果顯而易見。在關稅貿易戰上,中國始終沒有屈服。并且接連打出了一系列反制組合拳,比如縮緊對重要稀土資源的出口,加大對部分美國在華企業的審查,大幅減少對美國大豆、豬肉等農產品的進口等。把美國打得“頭昏腦漲”,最終不得不主動放低態度,希望與中國進行談判。這才有了此次的瑞士會談。
【殲-10C在印巴空戰中表現亮眼】
如今,印巴空戰中,中國武器的真正實力通過巴基斯坦之手得到驗證。中方不僅是貿易戰旗手,更是軍事武器上的強手。這種情況下,東盟和中東國家明確靠近中國,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首先,東南亞國家本身就處于“中美夾縫”之中,一直在戰略平衡與自主外交中艱難穿梭。但近年來,美國頻頻以“印太戰略”為由,對地區進行軍事介入,令不少國家心生警惕。相比之下,中國則以經濟合作、基礎設施投資為主導,推動區域穩定與發展,顯然更具吸引力。
更何況,中國與東盟以及中東都保持著足夠深厚的合作基礎。中國長期以來就是東盟最大的貿易伙伴,對海灣國家的能源進口也日益增長。近年來,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的推進,中國與中東、東南亞的經貿、基建、安全合作持續加深。此次峰會的舉行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而對美國而言,這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戰略受挫。美國原本指望通過對華極限施壓和高關稅政策,讓其他國家“選邊站”。然而現實卻是,這些原本的盟友并沒有與美國并肩作戰,反而集體轉身向東,伸出與中國合作之手。
另外,中國、東南亞國家以及中東海灣國家,這三大力量的整合,無論是從人口規模還是經濟影響力來說,都是十分重大的。而且其中不少都是金磚國家的成員,聚集到一起,無疑也會進一步增強金磚的實力,削弱美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東盟中東16國站隊中國讓美國“破防”】
更讓美國尷尬的是,海合會成員幾乎清一色是美國傳統盟友,如沙特、阿聯酋、卡塔爾等國長期依賴美國提供安全保障、軍事裝備。但如今,它們卻在關鍵時刻主動靠近中國,顯然是用行動在表態:美國靠不住,中國才是務實合作的方向。
這一切,顯然令特朗普政府極度破防。路透社報道稱,在提到“東盟-海合會-中國”峰會時,美國財長貝森特一度支支吾吾、情緒激動,最終抵不住媒體的輪番追問甩手而去。
歸根到底,美國打的是冷戰老算盤,拉小圈子、搞對抗;而中國走的是新路徑,講互利、推合作。一個靠威脅逼迫維系影響力,一個靠信任與互惠拓展朋友圈,誰輸誰贏,其實已經一目了然。
此次“東盟+海合會+中國”的超級峰會,其實不僅是一場外交合作的升級,更是國際格局正在悄然重塑的一個標志性節點。
對美國來說,這是一次尷尬的“外交滑鐵盧”;但對全球多數正在尋求多邊發展路徑的國家而言,這更像是一次“破局的集結號”。
世界正在變,美國的“獨角戲”已經唱不下去了。而中國,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悄悄改寫游戲規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