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劇柏含 如鑫淼
泰戈爾出生于1861年5月7日,出生在當時的孟加拉(現在的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市,他出生在一個富有哲學和文學藝術修養的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從小受寵。他小時候不太喜歡讀書,在加爾各答換過4所學校,但最終還是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為什么?他最小所以哥哥姐姐盯著他督促他學習,所以受到很好的教育。而且他們家也算書香門第。讀書是一個氛圍,他進過多所學院,但總而言之是厭惡那種比較刻板的學生生活。
所以,他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完成學校的課程,但是,他從小醉心寫作很小就喜歡寫詩,13歲他的作品就有內容有思想熱愛祖國,反對殖民主義那個時代,就是19世紀的后半期。
而且,他寫詩是能發表相當水準了。到了1878年遵父兄的意愿去英國留學。那時候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肯定學法律。
在英國倫敦大學學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到了1880年回國搞文學創作。而且這幾年時間他確實出版了大量的詩集,文學作品是有成果的。其重要詩作有詩集《故事詩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飛鳥集》《邊緣集》《生辰集》等;重要小說有短篇《還債》《棄絕》《素芭》《人是活著,還是死了?》
他的戲劇和小說,多取材于史詩和所謂往事書。確實有。這些古老的文獻為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使他能夠在作品中展現出印度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
泰戈爾通過對這些傳統題材的重新詮釋和創作,賦予了它們新的生命和意義,同時也反映了他對社會、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例如,他的一些作品探討了愛情、道德、宗教、民族等重要主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內涵。
1884 年,泰戈爾離開城市去農村管理祖上資產,在這個過程中,他接觸到底層民眾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也有機會觀察自己的國家和自然,培養了自己的情操。
1901 年,泰戈爾為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在孟加拉博爾普爾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創辦了一所學校,這所學校后來于 1921 年發展成為交流亞洲文化的國際大學。
1905年以后,印度民族運動進入高潮,孟加拉人民和全印度的人民都起來反對孟加拉分裂,形成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運動,泰戈爾不會閑著毅然投身于這個運動,積極投身其中。所以,我們要說一下,今天有一個國家叫“孟加拉”,還有一個國家是“巴基斯坦”,還有“印度”。這仨國家當年一塊兒的,同是一個國家。
泰戈爾在北京
1940 年 3 月,全印穆斯林聯盟通過了關于建立巴基斯坦的決議。巴基斯坦的國父真納主張建立一個單獨的穆斯林國家。1947 年 6 月,英國公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 8 月 14 日,巴基斯坦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的一個自治領。和你們印度咱分開,咱不是一碼事,這是印度和巴基斯坦。
然后,他們分家就打仗,因為克什米爾問題,印度打了幾次贏仗,就肢解了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當時在獨立的時候是分“東巴和西巴”。最后被肢解了,這就意味著孟加拉從巴基斯坦分離出來了。
所以,我們現在講泰戈爾講到在孟加拉如何如何,泰戈爾當年也是在反帝愛國運動之中奔走呼號寫了大量的作品。但是沒多久,泰戈爾和一些積極分子領導人就產生分歧了。
這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他反對群眾焚燒英國貨物、辱罵英國人的“直接行動”,認為這是破壞,主張多做“建設性的”工作,他在英國留過學,對英國應該還是有感情的,而且總的來說,他對很多比較激進暴力的行動是不接受的,就在路線上產生分歧了。
他是覺得咱得建設,去農村搞印度自己的工業,我們需要消滅愚昧,消滅貧困。可是很多群眾和泰戈爾思想不一樣,路徑是不同的,分道揚鑣。
那泰戈爾就遠離現實世界的斗爭過自己隱居式的生活,埋頭文學創作。
19世紀90年代也確實是他創造的一個就是旺盛巔峰時期,他的很多創作還是有現實意義的。比如反對封建壓迫、批判現實生活中那些不合理的現象。
到20世紀初,他也迎來自己人生的一些挫折,喪偶、喪幼女、喪父對他來講這都是巨大的打擊。所以,這些東西帶來的痛苦傷感在他的作品里都能夠看到。
1913年他著名的《吉檀迦利》英文版出版,他本人拿到諾貝爾的文學獎,這是亞洲第一個。
1941 年 8 月 6 日,泰戈爾在加爾各答的祖居宅第里平靜地離世。自發為他送葬的市民成千上萬。
(作者:劇柏含 系國家二級作家 高級書畫師 高級政工師職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