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嘉興5月9日電(林波)5月9日,“渺渺大象——浙江古代造像藝術”展在浙江嘉興平湖市博物館舉行。該展覽以浙江各地佛塔出土的金銅造像為主線,輔以石刻、泥塑、金銀、陶瓷、木雕、玉雕造像以及經卷、繪畫中的佛像,展品共計180件(組)。
佛教自東漢傳入浙江,經過近兩千年發展演變,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出獨樹一幟的造像藝術。在歷史長河中,浙江叢林遍布,高僧輩出,對外交流頻繁,佛教文化底蘊深厚,造像藝術璀璨耀眼。
5月9日,民眾觀展現場。 林波 攝
“浙江造像藝術始終是‘江南美學’的具象化表達。”據策展人之一——平湖市博物館館長張蜀益介紹,此次展覽集結浙江全省30余家博物館180組(件)文物,相當于將浙江“造像史”拆解為180個切片,通過“時空對話”讓觀眾觸摸到“匠人精神”與“自然之力”的雙重雕琢——那些歷經歲月侵蝕的殘缺、工匠筆觸中的神性、自然風化后的肌理,共同構成了“不完美的完美”。
據悉,本次展覽以時間為順序,分為“佛影靈奇——三國至隋唐時期”“佛影湛然——五代吳越國時期”“佛影傳心——兩宋時期”“佛影可觀——元明清時期”四個單元,展現浙江佛教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中發揮的重要影響。
展品中有西晉越窯青瓷貼佛堆塑罐、南朝鎏金銅菩薩像、唐代石彌勒佛像等,還有唐代插圖本《佛說阿彌陀經》寫本、明宣德七年(1432)鄭和舍圓瀞金筆楷書《妙法蓮華經》卷等寶貴紙質文物。
5月9日,民眾觀展現場。 (浙江省博物館供圖)
“不同時期的造像有不同的美。”據策展人之一宣鼎文介紹,從這些銅菩薩像展品中可以看到彼時的造像特色,例如東晉時期,佛像造型主要流行顧愷之風格的“秀骨清相”,“這些佛像造型統一,均著飄逸大衣,與當時魏晉士大夫的風貌相呼應”。
又譬如嘉興佛塔出土的鎏金造像,猶帶江南“煙水氣”的細膩,道盡“此心安處是吾鄉”。
浙江省博物館吳越國歷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主任黎毓馨表示,經歷了東晉南朝的清雋風雅,隋唐的大氣一統,五代吳越國的繼承創新,兩宋的細膩寫實,元明清的漢藏融合,浙江佛教藝術不斷演變和發展,造像風格極具地域特色,成就斐然。
據介紹,本次展覽將持續至8月31日。(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