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咸陽機場5號航站樓漏水,極端天氣下基建安全引關注…
5月8日,西安遭遇罕見強冰雹天氣,剛投入使用僅3個月的咸陽國際機場5號航站樓,在這場極端天氣的考驗下,出現了局部屋面滲水的狀況,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當日,氣象部門監測數據顯示,冰雹直徑達25毫米,遠超該區域建筑設計抗雹標準的15毫米 。現場視頻畫面中,部分吊頂區域有水滴持續落下,隨著時間推移,15時23分開始出現零星滴水,到15時40分,部分采光帶接縫處竟形成了水簾,場景令人咋舌。
好在機場工作人員反應迅速,立即設置警示標識,并啟動排水預案,同時引導旅客從備用通道通行,成功避免了人員傷亡和航班延誤情況的發生。
事發后,西安機場基建部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在第一時間組織工程團隊排查,初步判斷是局部屋面排水系統在極端荷載下出現短時過載。”目前,已聯系設計單位和施工方進行聯合檢測,后續將依據調查結果落實整改。
據了解,5號航站樓總投資8.7億元,按照“百年一遇”氣候標準設計,本應具備較強的抗災能力,卻在投入使用初期就出現了這樣的功能性問題,使得新建基建的抗災設計標準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建筑工程專家張立偉指出:“設計標準通常基于歷史氣象數據,但近年極端天氣頻發,建議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在排水、承重等關鍵系統預留安全冗余 。”
部分網友通過社交平臺分享的現場視頻中,工作人員拿著水桶、拖把緊急排水的場景引發熱烈討論。有業內人士透露,屋面滲水問題多與材料接縫處理、排水坡度設計相關,在冰雹密集沖擊下,若排水口被堵塞或管徑不足,就容易形成局部積水倒灌。
5月9日凌晨,項目承建方陜西建工集團發布情況說明,坦誠“在極端天氣應對預案上存在不足”,并公布了三項整改措施:一是對屋面排水系統進行全范圍壓力測試,擴大關鍵區域排水管徑;二是更換抗沖擊能力更強的采光帶密封材料;三是建立極端天氣預警聯動機制,提前啟動防水應急方案 。
西安機場董事長王延波表示:“我們將邀請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質量評估,相關結果將向社會公開。基建工程不僅要追求速度,更要經得起時間和自然的檢驗。”
此次事件并非個例。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新建公共建筑在極端天氣中出現功能性故障的案例較上年增長18%,這無疑暴露出設計標準滯后、施工工藝把控不嚴等深層次問題。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隨即下發通知,要求各地開展在建及新建工程抗災性能專項檢查,重點排查排水、供電、結構安全等關鍵環節。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衛國建議:“可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將氣候變暖因素納入設計參數,建立全生命周期的質量追溯體系。 ”在極端天氣日益頻發的當下,基建工程不能僅僅滿足于達到現有標準,更要追求可靠性。
從設計標準的動態更新,到施工質量的嚴格把控,從應急機制的快速響應,到問題整改的透明公開,每一個環節都直接考驗著城市建設的治理水平。
正如網友在評論區留言:“我們理解天氣的不可預測,但期待看到問題解決的誠意。”希望此次西安機場航站樓的滲水事件,能成為提升基建安全的重要轉折點,讓每一項工程都不僅是城市的地標建筑,更是能真正經得起風雨考驗的民生堡壘,切實保障民眾的出行安全與便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