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湖州5月9日電(曹丹 徐冉)在浙江湖州長興八都岕的十里古銀杏長廊深處,初夏的清風拂過千年古樹“懷中抱子”,沙沙聲中常伴著悠揚婉轉的京韻唱腔。
63歲的“文化老農”馬衛(wèi)平,40余年來在泥土里播撒藝術的種子。他是“小京班”創(chuàng)始人,村民口中“八都岕的活字典”“村里的博學秀才”,也是讓“小京班”和岕里婚俗被人熟知的“鄉(xiāng)村造夢師”。
近日,身穿紅色馬甲的馬衛(wèi)平為游客介紹八都岕的古銀杏樹。(長興縣小浦鎮(zhèn)供圖)
1981年,18歲的馬衛(wèi)平畢業(yè)回到方巖村小學。那時的八都岕像被群山珍藏的璞玉,半數村民都能唱戲,田間地頭常聞鑼鼓聲。但隨著時代變遷,這份文化記憶漸被歲月侵蝕。
“不能讓京韻成絕響!”2002年早春,馬衛(wèi)平在漏風的教室里掛起紅綢,在業(yè)務負責人張秋平及全體教師的支持下,帶著三位老年戲迷,攜手創(chuàng)辦“小京班”。
沒經費,他帶著老師翻山家訪,用“不影響功課”的承諾換來30個家長簽名;沒行頭,他把辦公室改成“裁縫鋪”,帶著師生用被面縫制戲服;為編寫《銀杏長廊好風光》,他常在深夜批改作業(yè)時推敲韻腳,教案本上滿是修改痕跡與戲詞。
2006年,當稚嫩的童聲在全國“小梅花獎”舞臺斬獲銀獎時,馬衛(wèi)平在后臺抹淚的畫面被鏡頭定格。
如今,“小京班”已走出1000多名“戲伢子”,8次登上大舞臺,讓藏在銀杏林深處的八都岕,成了戲迷心中的“京劇桃花源”。
近日,“小京班”排練現場。(長興縣小浦鎮(zhèn)供圖)
2023年退休那天,馬衛(wèi)平在“懷中抱子”古樹下坐了許久。
看著游客匆匆拍照離去,他意識到,鄉(xiāng)村需要的不僅是“流量”,更是能生根的文化記憶。
為復原瀕臨消失的岕里婚俗,他開啟“文化考古”。兩年間走訪57位老人,翻爛3本《吳興志》,在檔案館泛黃的族譜里找尋線索。
76歲的退休教師許美英記得,馬衛(wèi)平總帶著搪瓷杯來聽故事,“他連新娘吐米的方位都要畫圖”。
當“岕里婚慶”在新建的婚慶博物館重現時,80歲的許海林穿上祖?zhèn)鏖L衫當起司儀,感慨道,“馬老師讓我記起爺爺那輩的喜事有多講究”。
如今,游客能沉浸式體驗明清婚俗:坐花轎過“牽手巷”,飲三道茶,品銀杏宴,最后在1500多歲的古樹下祈福……這場“穿越之旅”成了村里最甜的“致富果”。
“文化傳承不能只靠情懷,得讓年輕人覺得‘真香’!”馬衛(wèi)平的社交平臺內容豐富——昨天曬“小京班”練功,今天轉發(fā)古銀杏的美圖,明天又琢磨如何讓傳統(tǒng)婚慶儀式煥發(fā)新機。
他帶領著村民玩轉“文化+”,將搶紅包、堵門等現代元素融入傳統(tǒng)婚俗,打造“婚俗體驗卡”。請“95后”設計師在“懷中抱子”旁建造“求子廣場”,布設“百子圖”畫廊、“多子多福”打卡墻等。
“以前覺得老古董土,現在發(fā)現咱岕里文化才是流量密碼!”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小許最近正籌劃著將自家老宅改造成一家融合京韻和婚俗特色的民宿。
走進馬衛(wèi)平的家,最吸引人的是他的書房。一張大寫字臺上放著兩臺電腦,一臺用來存檔當地文化資料,另一臺用于寫作,兩個高高的書柜上堆滿了戲曲典籍和地方志。
“白天是文化特派員,晚上是圖書管理員。”他的家庭圖書館接待過暑假回鄉(xiāng)的孩子、留守奶奶、外地游客等。周末,還能看到“00后”大學生在這里教老人用電子書。
有人問:“這么拼為了啥?”
他指著婚慶博物館墻上的照片說:“上海游客穿著漢服體驗婚俗,加拿大外教舉著虎頭鞋直播……你看,文化在對話中新生了。”
站在“岕里婚俗2.0”的規(guī)劃圖前,馬衛(wèi)平又有了新想法:打造“中式婚禮一條龍”,讓新人在這里拍婚紗照、舉辦傳統(tǒng)婚禮,將婚俗文化和京劇文化有機融合,讓古戲臺的余音繼續(xù)傳唱。
“鄉(xiāng)村振興是讓每個村民都成為文化傳承的‘路由器’。”在萬物皆可“云”的時代,馬衛(wèi)平憑借著對鄉(xiāng)土的深厚眷戀與敏銳洞察,以一系列創(chuàng)意之舉,回溯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文化深情回望。(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