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非遺里的愛情故事
龔郎子討親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羌族人民以其獨特的樂觀、豪放、勤勞和勇武的精神風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
其中,羌族花燈戲是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表演形式,起源于羌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勞動場景,表演形式多樣,既有獨唱、對唱,也有群舞和戲劇表演;歌詞內容多取材于羌族的民間故事、歷史傳說和日常生活,反映了羌族人民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羌族花燈戲以其歡快的節奏、生動的表演和濃郁的民族風情,逐漸在羌族人民的生活中生根發芽,成為羌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龔郎子討親
《龔郎子討親》屬于典型的羌族花燈戲,不僅展現了羌族的民俗風情,還通過一段委婉動人的愛情故事,表達了羌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其根據《汶川縣志》記載的羌戲《龔郎子討親》改編而來,被列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故事發生在一年一度的羌族祭山會上。村里的青年才俊龔郎子與美麗善良、精通羌族傳統手工藝和歌舞的才女蘇二姐相遇,彼此心生愛慕。
然而,愛情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蘇二姐的父親為了考驗龔郎子,提出競技招婿,意思是龔郎子必須在集市上通過一系列的挑戰,才能贏得蘇二姐的芳心。
這些挑戰包括羌族傳統的推桿比賽、釋比唱經的考驗,以及對羌族文化的理解。
龔郎子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成功通過了所有考驗,最終贏得蘇二姐的父親和村民們的認可。
龔郎子討親劇照
《龔郎子討親》不僅是一部愛情戲曲,更是一部羌族文化的百科全書。
在戲曲的編排過程中,融入了大量羌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如省級非遺項目“蘇布士”(祭山會)、“羌族推桿”,以及州級非遺項目“釋比唱經”“掛紅習俗”“白石信仰”“婚禮十二歌”等。
這些非遺元素的加入,不僅豐富了戲曲的文化內涵,也讓觀眾在欣賞劇情的同時,感受到羌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龔郎子討親》還是一段歷史的見證,一種文化的傳承。這部戲曲經過汶川縣老一輩民間藝人的努力,口傳心授,傳承至今。
為了保護和傳承羌族花燈戲,如今的傳承者們不斷創新,將現代元素融入傳統戲曲中,使其更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整個表演更加生動活潑。
同時,通過舉辦非遺文化節、戲曲進校園等活動,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和喜愛羌族花燈戲。
來源:志中阿壩
供稿:汶川縣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