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舞臺上英氣逼人、一開嗓就讓人起雞皮疙瘩的越劇小生,怎么會在央視采訪里說錯一句話,就掀起這么大風浪?
就在幾天前,《乘風2024》的初舞臺,陳麗君紅衣出場、火鈿變臉,收割百萬票數,直接斷層第一。
大家剛剛在夸她“傳統戲曲破圈第一人”,誰能想到轉眼風評就塌了。
她在采訪里說了一句:“賈寶玉是長子長孫。”
結果,不但被學者苗懷明教授公開指出是紅學常識錯誤,還因為粉絲“狂洗地”,讓這事越鬧越大。
陳麗君在《我的大觀園》返場舞臺上含淚道歉。
那句“以后一定讓嘴和腦子站在同一戰線”,說得真誠又心酸。
可網友卻不買賬——
有人心疼:她是真心認錯,不該這么罵。
也有人冷笑:演賈寶玉的人,居然連賈寶玉的身份都搞錯,這不是翻車,是真不專業。
這事,真的只是口誤那么簡單嗎?
01
過去的陳麗君,是舞臺上的“陌上人如玉”。
在《新龍門客棧》里,折扇一揮,冷艷太監賈廷讓人迷得找不著北。
在《梁祝》里,抱起李云霄轉圈的畫面,一下子把越劇送上了年輕人的熱搜。
“君霄CP”火到什么程度?三場票秒沒、一票難求,觀眾里80%都是第一次接觸越劇的年輕人。
一個越劇演員,把古老劇種帶進了流量時代。
這成績,不是愛豆都比不了。
但問題也從這時開始埋下了伏筆。
粉絲太多,太沖。
你說一句“她不該說錯”,對面就開罵:“你不配!”
你講一句“賈寶玉不是長子”,就有人群起而攻之。
苗懷明教授不但被私信罵,還接到騷擾電話無數。
教授很委屈:指出錯哪里錯了?連道歉了,還罵我干嘛?
陳麗君沒說錯一句話,是點燃了一顆“飯圈文化”的引信。
而飯圈,不講是非,只講站隊。
那句“不是她的錯,是你們逼她道歉”,其實害了她。
演員能錯,觀眾能提,粉絲不能搞人肉,更不能攻擊學者。
這不是“愛”,這是“反向捧殺”。
02
1992年,浙江嵊州,越劇的故鄉,陳麗君出生在這里。
13歲開始學戲,學的是花旦,唱《竇娥冤》拿了金獎。
可入小百花沒幾個月,老師就勸她轉小生。
轉行意味著之前三年白學。
陳麗君沒吭聲,咬牙從頭再來。
一開始唱得不穩,腿壓不下去。
冬天在雪地里吃雪體驗角色,夏天練劈叉疼得掉眼淚。
越劇界老前輩蔡浙飛說她“能吃苦、懂琢磨”。
《珍珠塔》吃雪那一幕,《斷橋》里壓腿的造型,練一百遍才有一次能過。
《何文秀》《步步驚心》《葬花吟》……她演什么像什么,拿下的獎數不清。
有人說:“她不搶鏡,但鏡頭自動找她。”
舞臺上的陳麗君,是“斬男又斬女”的小生。
生活中的陳麗君,自拍、吃美食,笑起來像個甜妹。
粉絲喊她“去年是老婆,今年是老公”。
03
過去,越劇演出冷冷清清,劇場坐不滿。
是陳麗君的爆紅,讓一票難求的戲重新火了起來。
但伴隨熱度而來的,是爭議。
有人批她:好好唱戲不好嗎?干嘛上綜藝跳女團舞?有人說她“不務正業”,甚至對“遞麥給觀眾”都要指指點點。
可在她看來:“戲曲要傳承,也要傳播。”
不是所有人都能坐在劇場里聽戲,想讓更多年輕人看見,就得走出去、動起來。
她剪輯自己的視頻發到抖音,如今粉絲破兩百萬。
她上春晚、演晚會、登《浪姐》,一邊唱戲一邊推廣越劇。
不為炫耀,只為讓更多人看到這個行業還有希望。
傳統文化不是躺在博物館里的化石,而是要靠一代代人重新賦予生命。
如果有人愿意用流量帶來關注,用努力喚醒熱愛,為什么不支持?
04
這一次的風波,是一句話引起的爭議,卻不是一個人的問題。
陳麗君確實說錯了。她也確實道歉了。
問題是:一個努力把傳統劇種帶給年輕人的演員,是否該被如此對待?
她不是完人,但是真在做事。
一句錯話,值不值得否定全部?
飯圈的護短,是保護還是害人?
觀眾的苛刻,是監督還是扼殺?
有人說,“真正的演員不是不能犯錯,而是犯了還能演好戲。”
也有人說,“熱愛戲曲的人,需要掌聲,也需要空間。”
如果每一個努力推廣傳統文化的人,都被流量裹挾、被粉絲反噬,誰還敢走出劇場,走到大眾面前?
正如陳麗君自己說的:“我只是那顆小石子,盼著戲曲的DNA能被喚醒。”
愿這個時代,能多一點寬容,讓石子激起的漣漪,最終變成海浪。
愿錯過爭議的她,還能被理解和珍惜。
因為陳麗君不是最完美的演員,卻可能是最拼的那一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