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馬寅初勇敢地站起來支持學生,幫助被捕的學生求情,最終成功地營救了他們。
20世紀20年代,他在上海創辦了東南大學商學院,并成為中國經濟學會會長。他還經營著一本名為《經濟學專刊刊》的雜志,翻譯了許多外國經濟理論。
從1927年開始,他在浙江省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擔任過經濟委員會和財政委員會主任等多個職務,并參與了《銀行法》和《票據法》等法律的制定。但說實話,在內心深處,他仍然是一個熱愛教學和研究的學者,不太熱衷官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馬寅初被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并兼任浙江大學校長。1951年,他接管北京大學,擔任校長,全身心投入教學改革和思想建設工作。
1953年,他領導了新中國的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這次人口普查非常活躍,在全國范圍內部署了250萬名工作人員入戶逐一登記,深入了解了6億多人的情況。
馬寅初仔細研究了這些數據,發現人口每年都在飆升,增長率為2.2%,這意味著每年將增加1300萬人。他認為這件事相當嚴重。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有更多的人,遲早會出現混亂。
1960年,他辭去北京大學校長的職務,甚至被關起來。那些日子真的很艱難。1979年,中央政府澄清了他的案件,恢復了他的名譽,并授予他北京大學名譽校長的稱號。
1981年當選中國人口學會名譽會長。1982年5月10日,馬寅初因心臟病和肺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9歲。
馬寅初不僅是一位經濟學家,也是一位書法大師。他精通楷書和隸書。他深受唐楷、魏碑的影響。他為《經濟學報》和《銀行期刊》都題過字,字跡很有力量感,令人印象深刻,表明這是一位知識淵博的人寫的。
在教育方面,馬寅初也有自己的一套思路。他認為單獨閱讀是不夠的,需要與實踐相結合,否則閱讀將是徒勞的。他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時,他非常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總是強調學生要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念。
馬寅初在他的《新人口論》一書中提到,如果人口增長過快,資源就跟不上,糧食、土地和水就會變得稀缺,甚至影響工業化進程。他為我們詳細計算了一下:1953年,人口超過6億,每年增長2.2%。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50年后可能會達到26億。
他建議我們需要找到控制生育的方法,比如晚婚、避孕,最好每個家庭只生一個孩子。然而,他并不完全同意人工流產,認為這對身體不好,也不道德。
他主張對人們進行更多的避孕教育,但如果不可行,政府也可以對其進行監管,例如對多孩家庭征稅。
但他的家庭狀況確實留下了一些爭議的空間。他一共有兩個妻子,生了八個孩子。第一任妻子名叫張團妹,是父母于1901年安排的婚姻。結婚后,他們有了四個孩子,但不幸的是,是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夭折。那時,家里沒有兒子會受到輕視。
馬寅初的父母很著急。1917年,他們為他找到了一個名叫王忠貞的妾,王忠貞比他小22歲,嫁給他時只有13歲。王忠貞給馬寅初生了四個孩子,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到1926年,馬寅初最小的孩子出生時,他已經有了八個孩子了。
在當時,這種事情很常見。從清末到民國初年,娶小老婆是合法的,許多人認為多生孩子是好運的象征,對家庭是件好事。馬寅初的家庭是一個老式的富裕家庭,他的父母非常重視傳宗接代。
他19歲就結婚了,他不能自己做任何決定。他只是照父母說的做了。娶小老婆也是迫于家庭,他別無選擇,只能同意。張團妹和王忠貞關系很好,家里也沒什么風波。后來,馬寅初把他們倆帶到北京,一起生活,過著和諧的生活。
這一事件實際上是當時社會的寫照。1950年,雖然一夫一妻制被寫入《婚姻法》,但人們的觀念并沒有完全改變。馬寅初的家庭是當時傳統社會的典型代表,他無法完全擺脫這些舊規則。
然而,他后來的研究思想非常前衛,不再相信“多子多福”的老話,敢于說出別人不敢說的真話。馬寅初的“新人口論”在1957年受到了嚴厲的批評,但事實證明,他看得很準。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經濟開始改革,人口問題立即顯現出來。
1953年,人口為6億,但到1964年,人口已增至7.23億,1969年超過8億,1976年超過9.3億,1982年直接超過10億大關。
糧食生產跟不上人口增長,城市沒有足夠的就業機會,農村土地越來越分散。馬寅初之前對資源不足及其對工業化影響的擔憂現在都成真了。
1978年,我國開始實施計劃生育,到1980年,明確規定“一個家庭只能生一個孩子”。政府到處大喊,“一個孩子是最好的,兩個孩子是上限”,并對超過生育限制的人處以相當嚴厲的罰款。
那些計劃生育官員正在逐一檢查,工廠和學校必須報告他們的生育計劃。這項政策確實奏效了。從1980年到2000年,出生率直接從2.2%下降到1.2%,總生育率也從2.8下降到1.5。
根據官方聲明,獨生子女政策使我國的出生人數減少了4億多,大大減輕了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工業和城市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壓力的減少。
然而,計劃生育政策的長期實施也帶來了新的麻煩。自2000年以來,老齡化問題一直很明顯。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正在逐漸長大,但勞動力的比例已經下降。
2005年,60歲及以上人口占中國總人口的11%,到2020年,這一比例飆升至17.4%。這樣一來,養老金壓力巨大,年輕人的養老負擔沉重。
在農村地區,這個問題更加突出,許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沒有人照顧老人,養老院的床位也不足。性別比例也不平衡,就像過去一樣,重男輕女,導致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兒童的性別比例更高,2005年達到118:100。在結婚年齡,男性多于女性,農村地區的單身漢問題很嚴重。
政府逐漸意識到這些問題,并開始改變政策。2013年,政府首次放寬了“單獨二胎”政策,允許只有一個孩子的夫婦生育兩個孩子。2015年,該政策再次放寬,允許所有夫婦生育兩個孩子,被稱為“普及二胎”政策。
然后,在2021年,政府推出了“三孩”政策,并增加了延長產假和提供育兒補貼等支持措施。但結果與預期不符,2020年只有1200萬新生兒,達到歷史最低水平。如今的年輕人覺得養育孩子的成本太高,房價、教育、醫療等因素的壓力難以承受。
因此,許多家庭選擇不生孩子或只生一個孩子。如果馬寅初還活著,他可能會對目前的低生育率感到頭疼。他之前主張計劃生育主要是為了解決資源稀缺的問題,但他沒想到老齡化和低出生率會如此迅速地到來。
他當時的理論就像急診醫學,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處方也必須與時俱進。說到他的經歷,真的讓人感嘆:一位學者在巨大的壓力下說出了實話,影響了國家幾十年,但他的家人卻成為了其他人攻擊的目標。
他生育了八個孩子,他們出生在舊時代,但已成為新理論的“軟肋”。這聽起來可能很荒謬,但經過仔細考慮,這非常符合實際情況。生活在時代的洪流中,誰能完全置身事外呢?
馬寅初的功勞是不可否認的,憑借堅實的數據和強大的邏輯,他說出了別人不敢說的話。1979年,當他被宣告無罪時,北京大學禮堂里擠滿了為他鼓掌的人。他坐在輪椅上,緊緊地抓著拐杖。
雖然他沒有說太多,但現場確實令人震撼。他留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的書法作品,每一個字都體現了他不屈不撓的精神。
現在說到他,仍然會有爭議。有些人稱贊他的前瞻性思維,而另一些人則認為他的理論有缺點。但無論如何,他為國家考慮長遠的勇氣并不是每個人都有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