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尋歡
“被告人萬學民……依法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p>
當林之桃宣讀法院對萬學民的判決,白恩宇看到操場上孩子們的笑臉,《無盡的盡頭》也正式迎來了收官。如果說那些孩子們在政府、社會和公眾的保護下展露笑顏,是《無盡的盡頭》在劇內所獲得的掌聲,那在劇外,該劇也贏得了屬于它的掌聲:豆瓣開分8.1,一天后漲到8.2。
在今年播出的國劇里,該劇評分在現實題材領域達到top1。自開播以來,《無盡的盡頭》4次獲得貓眼電視劇熱度日榜冠軍,13次獲得騰訊視頻熱度日冠,熱度穩中有升,在同類型題材里表現可圈可點。
眾所周知,法律題材相關的影視劇歷來眾口難調。太深了有門檻,觀眾很難沉浸式觀看;太淺了又容易被說不專業,“一集棄”的情況時有發生。而未檢題材又因為案件焦點是未成年人犯罪和針對未成年的犯罪,更是難中難。
但《無盡的盡頭》為未檢題材交出了一份優異的成績單:它用溫暖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讓劇集帶給了觀眾五味雜陳的觀感,并兼具現實與人性中的冷冽與溫暖。
揭開殘酷現實,直面人性善惡
《無盡的盡頭》用三少年殺人案、“租用兒童”盜竊案、游湖殺子案、校園偷拍案、少女縱火案、舞蹈學校性侵案等一系列案件,深刻揭露了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校園霸凌等問題的嚴重程度,以及未成年人受到不法侵害時,想要發出自己的聲音、走出罪犯編織的牢籠,到底有多困難。
劇集開篇的未成年人犯罪便以極致的冷感刺痛觀眾神經,“三少年殺人案”中,加害者與受害者皆為未成年人,一方對另一方的身心施暴,讓受害者不堪其辱跳樓自殺;而“少女縱火案”則令人很是唏噓,失親少女誤以為檢察官造成了她家破人亡的慘狀,多次栽贓陷害、蓄意復仇;“租用兒童盜竊案”則更讓人心痛,未成年人被父母“租”出去學手藝,卻不料學的竟是偷盜……
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則以游湖殺子案、舞蹈學校性侵案最為嚴重,因為施暴者不再同樣是未成年人,而是心智健全的成年人。
父母涂懷偉、楊小英長期家暴龍鳳胎小虎、小花,水性上佳的涂懷偉,在帶著孩子坐船游玩時,將他們推入湖中,并誣陷是大女兒楊慧慧故意搖晃船只,才造成這種悲劇。
舞蹈老師萬學民則以藝術教育為幌子,長期在貧困地區誘奸未成年少女,并通過暴力毆打、精神恐嚇等手段迫使受害者們沉默,結果到了法庭上,還有李道然這種訴棍故意威脅、誤導受害者。
從幾集一個案子且環環相扣的劇集架構不難發現,《無盡的盡頭》關于對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呈現與討論,是徐徐展開的,讓觀眾在看到犯罪的同時,也一同思考如何預防犯罪。
如果僅停留在“揭瘡疤”層面,《無盡的盡頭》或許會淪為又一部致郁系劇集,但其好就好在,展現的案件雖然觸目驚心,卻也拍出了人性的善良面。
從少年時期被家暴,長大后職業理性的林之桃;到年少曾參加打架斗毆,上岸后用剛柔并濟的風格與人文風度管教少年犯們的管教白恩宇;再到一直帶領后輩們砥礪前行的鄭雁來,都展現了正義從來不是冰冷刻板的口號,而是照亮弱者在黑暗中前行的一道曙光。
從這一角度出發,不管是幡然悔悟的陸聲等人,還是脫胎換骨的林之桃、白恩宇,都是一個個現有體系下的受益者。
吃力不討好,為什么還要做?
由于要面臨法律技術主義與公眾情感訴求的撕裂,《無盡的盡頭》里的不少案件,都是吃力不討好的。
比如三少年殺人案和寧楷桐縱火案,不少觀眾認為檢察官的量刑訴告過于留情,黃家旺校園霸凌致受害者跳樓,居然只被判八年有期徒刑,寧楷桐教唆犯罪且蓄意謀殺,只被判五年有期徒刑,認為刑罰與犯罪事實并不對等。
將視角轉到現實世界,近幾年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里,比如邯鄲三少年殺人案,網友們也是群情激憤,沒想到未成年人會如此之惡,言必稱死刑。但最終的判決結果是:主犯無期徒刑,從犯十二年有期徒刑,另一名少年不予刑事處罰。
從情理上來說,網友們推己及人,憤怒自有道理。
但需要著重考慮的是,未成年人是一個特定的年齡群體,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不成熟,辨別善惡是非的能力較弱,需要成年人作出引導,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踐行正確的社會準則,走出一條積極向上的人生路。
是以,《無盡的盡頭》想要關注的,不止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定性與定刑之難,還有未成年人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能否從不同途徑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等一系列問題。
從家庭維度看,不管是黃家旺的暴力犯罪,還是潘雄的產業鏈、寧楷桐的偏執……不僅浸透著成人世界的失敗、犯罪分子的惡毒,也在不同程度上暴露著父母的缺位。
可能是父母忙于工作疏于管教,可能是再婚后偏愛小孩子而對大孩子不管不顧,還可能是文化水平不高、法治觀念單薄,以至于釀下大錯。
“父母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小孩,那小孩憑什么沒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父母呢?”的叩問,值得每個人深思。
而在家庭之外,游湖殺子案中,鄰居和居委會都看見涂懷偉家暴,但無法“私闖民宅”;老師看到學生的傷口,但這事“不歸她管”,也怕學生家長來鬧,影響自身和學校的正常工作;就連幫患者治病的醫生,也抱著不想多管閑事的態度。
他人的冷漠與無視,雖然并不直接導致犯罪,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成了犯罪的助推劑。
《無盡的盡頭》里展現的案件,看起來總是讓人心頭悶著一口氣,為有些少年罪犯判得不夠狠而氣憤,為有些未成年受害者的遭遇而心痛,即便真兇歸案了也不會有大仇得報的爽感。
盡管這些案件在觀感上費力不討好,但《無盡的盡頭》卻依然要做,就是要在法律、情理與人性的糾葛中,為有種種難題的未成年人找出一條出路,這也是未檢存在的意義,是當代檢察精神的體現。
溫暖現實主義,在寒夜中點燃篝火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劇集在創作時參考多起現實中真實發生并產生重大影響的案件,但并不以案件獵奇為噱頭,而是以溫暖現實主義為基調,做到了多角度的成功。
從創作角度看,是扎實、可靠。該劇沒有故意制造沖突,也不像流行的“長劇短劇化”那樣,制造種種人為的反轉,不制造容易使用短視頻切片進行傳播的互聯網爆款,而是平鋪直敘,將一個個真實的案件展現在觀眾面前。
即便要展現案件細節時,導演臧溪川也很少將鏡頭對準受害者,而是如觀眾們長期以來呼吁的那樣,將鏡頭對準施暴者,讓觀眾看到他們的丑態。同時,劇集也對父母缺位、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失常、未成年人犯罪治理進行反思。
正如該劇總編劇亦可未知所說:“每一部文藝作品都有自己的使命,這一部的使命大概就是,如果前面有看不見的陷阱,我們希望能夠提醒。如果已經在下墜,我們能接住。所有人能夠一起點燃一把炬火,靈魂永遠在場。”
從法律層面看,這部劇是真實可信的,不管是法律程序,還是一站式詢問等相關未檢制度,都保持嚴謹專業的精準,讓觀眾挑不出什么毛病來。某法學專業豆瓣網友的評論會被頂在最前列,也就在意料之中。
而從法治精神出發,該劇做到了理性、崇高。它既將法律至上、公平正義、程序正當等概念融入到跌宕起伏的劇情里,最大程度將當代法治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觀眾,也生動形象展現了檢察官們的理性、人情與擔當。
有了這些因素,等到一個個案件結束,等到《無盡的盡頭》迎來收官,觀眾們會恍然發現,該劇為何會叫“無盡的盡頭”。
因為普法之路沒有盡頭,因為犯罪行為無法完全杜絕,還因為未成年人們的前途,不該有所謂的“盡頭”,不管他們犯罪與否,只要一心向善(或好好改造),都值得擁有一段美好的人生。
正如劇中那句“讓罪惡在開始前就結束,讓苦難在發生后被治愈”,這是創作者們和以林之桃、白恩宇、鄭雁來等為代表的檢察官群體們,共同踐行的溫暖,共同希冀的目標,也是魯迅先生在百年前留下的“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在今日的最佳寫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