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國哪個省區的人工造林面積最大嗎?是植樹造林歷史悠久的北方大省?還是地域遼闊的內蒙古或新疆?
都不是!是廣西!這個面積僅有23.76萬平方公里、只相當于內蒙古五分之一的省區,卻硬生生地將人工造林面積做到了全國第一,實在是太逆天了!從曾經的石漠化重災區到如今的綠色寶庫,廣西是如何創造這一奇跡的?
廣西的綠色轉型之路
上世紀50年代的廣西,森林覆蓋率只有可憐的16%。即使到了80年代初,這一數字也僅僅爬升到23%左右。很難想象,現在滿眼蔥郁的廣西,曾經是一片巖石裸露、寸草難生的景象。
作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域,廣西的石漠化問題曾經相當嚴重。啥是石漠化?簡單說就是山上的土都被沖光了,剩下光禿禿的石頭山。在嚴重的地區,放眼望去全是白花花的石頭,別說大樹了,就連小草都難以生存。
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廣西下定決心,大規模開展退耕還林、封山育林、荒山綠化、植樹造林等一系列措施。相當于對全省的山區進行了一場徹底的"綠色革命"。
這不是一帆風順的過程。在喀斯特地區植樹,難度堪比"在石頭上種菜"。由于土層薄、保水能力差,樹木成活率低得令人心碎。當地林業工人需要用鋼釬在石縫里鑿洞,填入泥土后再種樹苗,一天下來,手上都是血泡,即使熬過了種植階段,幼樹還要面臨干旱、山火、病蟲害等多重威脅。
但廣西人硬是憑借"功夫不負有心人"的精神,咬牙堅持了下來。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廣西的人工造林面積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44億畝!如今的廣西,森林覆蓋率高達67.6%,遠超全國平均水平,甚至比林木資源豐富的日本還要高。廣西人均擁有林地超過4畝,為生態文明建設樹立了標桿。
廣西為何能成為造林冠軍?
為什么廣西能夠創造出如此驚人的造林成績?這背后有著地理、政策、技術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是廣西的天然優勢。廣西位于北回歸線附近,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熱資源豐富,非常有利于植物生長。在這里,樹木的生長速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3倍!也就是說,同樣投入的情況下,廣西種樹的"回報率"要比北方高得多。
其次,廣西林業部門的科學規劃和技術創新功不可沒。他們針對不同地區的地形地貌和土壤條件,制定了詳細的造林方案。在石漠化嚴重的區域,采用了"點種法",即在有限的土壤空間內集中資源種植;在水土流失區域,則采用梯田造林法;在坡度較緩的地方,推廣了機械化整地和種植技術。
再次,廣西的造林工作獲得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廣西就將生態建設作為重要戰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特別是隨著國家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更是為廣西的造林事業注入了強心劑。據統計,僅"十三五"期間,廣西林業投資就超過了1000億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廣西的造林模式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廣西大力發展經濟林,將桉樹、馬尾松等經濟價值高的樹種作為主打,既能改善生態環境,又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讓農民真正從造林中受益。
廣西林業的經濟奇跡
廣西的造林不僅僅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更是培育了一個價值萬億的產業鏈。這才是廣西造林模式真正厲害的地方——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在廣西的林業版圖中,桉樹無疑是當之無愧的"明星"。截至目前,廣西的桉樹種植面積接近5000萬畝,差不多占了全區人工林面積的三分之一。桉樹的厲害之處在于生長超級快,一般3-7年就能成材,是制作紙漿、人造板的理想原料。
據統計,廣西已批或在建的制漿造紙項目及已建成投產的項目中,漿紙總產能已突破四千萬噸,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紙都"。走在廣西的道路上,你經常能看到一輛輛滿載桉樹的貨車駛向附近的造紙廠。這些看似普通的樹木,正是廣西數千億造紙產業的原材料。
除了桉樹,馬尾松也是廣西的重要經濟樹種。你或許不知道,廣西馬尾松種植面積在全國獨占鰲頭。作為主要的產脂樹種,廣西的松脂產量占全國的40%,而中國五成的松脂出口量也是由廣西所貢獻。可以說,全球松香行業都離不開廣西的供應。
如今,廣西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木材生產基地,年產量超過4000萬立方米,占全國木材產量的45%,連續18年位居全國第一。全區林業總產值高達1萬億元,其中,僅木材加工和造紙產業產值就達到4000億元,超過了鄰國越南的水平。
在廣西賀州市的一個林產工業園,我見到了從樹木到成品的完整產業鏈。從采伐的原木到鋸材、木板,再到精致的家具和木制工藝品,每一個環節都實現了產業化、規模化。
但這種高強度的人工林開發也引發了一些爭議。有環保人士擔憂,大面積種植單一樹種可能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加劇病蟲害風險。特別是桉樹因為生長快、耗水量大,被一些人稱為"抽水機"。針對這些問題,廣西也在積極調整造林策略,推廣混交林模式,加強生態監測和評估。
從廣西經驗看中國綠色發展之路
廣西的造林是中國奇跡,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又一里程碑。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從12%上升到目前的24.02%,森林蓄積量增長了近80%。聯合國數據顯示,過去十年全球新增的森林綠化面積,四分之一是由中國所貢獻的。
廣西的經驗告訴我們,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可以實現雙贏。通過科學規劃和技術創新,可以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創造經濟價值,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廣西模式特別值得中國其他喀斯特地區學習。在我國西南地區,有約1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石漠化威脅,這些地區可以借鑒廣西的技術和模式,推動生態恢復。事實上,貴州、云南等省份已經開始這么做了,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從全球視角看,廣西的造林經驗對其他面臨生態挑戰的發展中國家也有重要借鑒意義。從荒蕪到繁茂,從貧窮到富裕,廣西的轉變證明了生態修復不僅是可能的,而且可以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當然,廣西的造林模式也面臨一些挑戰和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如何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如何平衡速生豐產林與生態功能林的比例;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新威脅等。這些都需要在未來的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