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十C這回干得太漂亮了,跟風講一講古。
27年前的1998年3月23日,殲十的原型機首飛,揭開了中國自主研制第三代戰斗機的新篇章,其歷史意義并不遜色于約13年后的5個1那天。
殲十并不是611所的第一件作品,但卻是第一個稱得上自主研制的作品。之前的611并不順:殲九項目無疾而終,多年的付出沒有什么報償。好容易盼來的下一個項目是測繪仿制米格21MФ,當時叫殲七大改即后來的殲七III,當時的空軍司令張廷發張口就要1000架。這個過程中還和成飛廠(132)產生了不小的矛盾(見《》),611所想要有所發揮,132廠不干,覺得拖了進度怎么辦,空軍打得啥主意誰知道?這事在132廠屠基達先生的回憶錄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從611的角度看想加點東西證明自己的能力可以理解,但132廠擔心進度也有道理,實際上后來把殲七III搞出來以后空軍果然就變卦不想要了。靠,當初說好的1000架呢?那空軍不管,張廷發都下臺3年了,你找他要去。問題是132都自己掏腰包下料了15架殲七III了,登時欲哭無淚,后來幸虧趕上40周年國慶,要6架殲七III參加閱兵,空軍這才松口訂了8架;132和三機部后來又做工作(求爺爺告奶奶)才把剩下7架給嫁出去。
回頭來說611,頂著這個沒做出來什么自己東西的壓力,該所在空軍的新殲選型問題上還是很拼的。當時601提出的方案是采用邊條翼的殲13,而611則依托殲九的多年積累,繼續走鴨翼方案。這個時候以色列人跟中方合作,他們手里的王牌就是還沒首飛的“拉維”戰斗機,但那時這玩意看著確實先進啊,特別是其電傳飛控系統,這是他們和美方合作的成果,雖然后來才知道離著修成正果還有段距離,但好歹知識產權是以色列的,總還是可以不受美方限制地輸出嘛。而沈陽所的殲13從現在披露的信息看,主要亮點就是在氣動上采用了邊條翼,但整體仍是機翼加水平尾翼的正常式布局,談不上放寬靜穩定度,飛控系統也是傳統的液壓式。而611所的新殲方案不光是放寬靜穩定度,且氣動布局采用了鴨翼,而且飛控系統方案也采用了具備實時處理能力的隨動式電傳架構。加上以色列的“拉維”也是鴨式布局,其飛控系統與611方案的契合度顯然更高。所以,并不是只因為611的鴨式布局就比601的邊條翼高人一籌,實際上背后還有高大上的電傳飛控方案以及以色列人的影響。從空軍和國防科工委的角度,既然國家決定掏5個億(實際投資40億),這貨當然是既要搶時間,又要先進性的兩全其美才好,所以,在84年611的鴨式方案雀屏中選新殲項目也是應有之意。
新殲花落成都以后,由于經費跟不上,多年沒有太大的進展,直到九十年代初期才有了全金屬樣機面世。到現在也沒有過關于這段時間里611所具體工作內容的描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新殲是在這段時間里開展了1.2米高速風洞的吹風試驗。因為國內第一座1.2米跨超音速風洞是1984年建成的。如果沒有這座風洞,殲十這種第三代戰斗機是搞不出來的。因為1.2米高速風洞就可以對戰斗機氣動布局的詳細設計提供支持了,而0.6米風洞只能支持到氣動布局選型而已。縱觀世界航空技術發展,凡能夠自主研制出第三代戰斗機的國家必有這種1.2米以上的跨超音速風洞,反之卻未必。比如羅馬尼亞雖有這種風洞,但并沒研制出自己的第三代戰斗機。
但新殲(殲十)的氣動布局不能說是“拉維”的翻版,就如同不能說殲八是殲七的放大版一樣。比如殲十的鴨翼雖然是近距鴨翼,但不像“拉維”那樣與主翼都有了重疊(即一些人所謂的耦合),說明殲十設計上并不介意其相互作用弱一些。而且殲十的主翼為三角翼,“拉維”是后掠翼。
當然在早期的某些地方與“拉維”還是比較相似的。一個是進氣道,一個是尾翼。直到全金屬樣機階段,進氣都是用的皮托管正激波進氣道。而尾翼從這張網上流傳的時任航空航天部長林宗堂向時任總理李鵬匯報時的照片看,至少在1988年,殲十的垂尾還是類似于“拉維”。不過后來都發生了改變。
殲十后來修改正激波進氣道為二維進氣道,提高了超音速段的總壓恢復能力,水平安裝的斜板可以起進氣遮蔽作用,大迎角性能更好。這是因為空軍更注重高空高速下的性能(攔截)。同時由于渦噴十五(蘇聯圖曼斯基P29)發動機已不再發展,殲十從90年代初與蘇聯關系改善后改為留里卡的AЛ31,由于后者直徑大,換發后殲十阻力增大性能不如渦噴十五版,只能重新設計后機身,按照面積律瘦身。我推測對殲十飛控的調整改進一直在進行,因為越改就和“拉維”的差異越大。所以到殲十完成的時候,其飛控應該是被611全面掌握了。而據說“拉維”的飛控反倒一直是個有始無終的半吊子。
殲十在設計上還比較重視可維護性,其機身開口率達到50%左右,這在國產戰斗機中是空前的,也遠超以維護方便出名的F5A。殲十的遺憾是對地攻擊能力不足,但這不是611的責任,而是用戶當時沒有這方面的需求所致。后來殲十C的改進似乎也沒有提升對地攻擊載彈量的要求,只是把二維多波系斜板進氣道改成DSI進氣道了,最大速度也降至馬赫數1.8左右。應該是針對亞音速性能進行了優化。
二十四載滄桑變化,從一個被寄予了無限希望的新兵成長為共和國空防力量的中堅,殲十沒有讓大家失望。在它的成功背后,是中國航空人長年的不懈努力與奮斗,也映襯著中國從貧困走向富強的艱辛歷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