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國家數據局發布《關于全面推行以專項信用報告替代有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的通知》。這意味著已經在各地陸續施行的“一份信用報告代替一摞證明”即將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行,多位專家表示,這項制度在提高政務服務水平和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會發揮巨大作用。
專項信用報告涵蓋行政處罰(含簡易程序作出的行政處罰)、行政強制、嚴重失信主體名單和刑事裁判(犯罪記錄)等信息。這些信息至關重要,監管部門當然要及時掌握,傳統的方式是企業去有關部門開具相應證明,費時費力。現代社會的政商關系強化了政府的服務職能,強調以法治化、規范化的方式開展政商互動,顯然傳統的方式已經不合時宜。
但是,這樣的轉變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專項信用報告何以成為現實?總結來看主要有兩點:一個是數字政務帶來的便利,讓專項信用報告成為可能;二是重視優化營商環境,政府部門職能轉變推動技術革新,涉企執法走向規范。
以前個人或企業前往各部門開具證明,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各政府部門之間缺乏協作,彼此淪為信息孤島。數字政務時代,政務數據流通成為一項核心任務,一旦各政府部門可以共享數據,政務服務效率就會大大提升。
回顧過去的探索,專項信用報告制度與近年的數字政務同步發展。2021年,廣東發布《信用報告代替企業無違法違規證明改革實施方案》,以企業在“信用廣東”網自主打印信用報告(無違法違規證明版)代替赴相關部門辦理無違法違規證明,實現“數據多跑路、企業不跑路”,進一步便利企業上市、融資等經營活動。近年來該政策服務領域不斷擴展,據媒體梳理,從2021年到2024年,北京、上海、安徽、湖北、天津、黑龍江、海南等17個省份陸續出臺相關規定,覆蓋領域從30多個到50多個不等。
政府部門的職能轉變,對于推動專項信用報告制度的發展至關重要。近年來,各地重視營商環境建設,想方設法轉變政府職能,其中涉企執法問題備受關注——頻繁的上門檢查讓很多企業不堪重負。要改變這種狀況,迫切需要轉變政府職能。以此為出發點,大致有兩個方向,一是完善相應規范,此前中央有關部門通過廢止和修改部門規章,強化了涉企檢查有關要求,明確了相關許可審批權限,對部分罰款事項進行了調整,為接下來規范涉企執法奠定了基礎。二是通過技術來代替傳統的工作流程。企業信用狀況如何,線上一查便知,不再依賴有關部門開證明。
專項信用報告制度的廣泛落地,不單純是技術進步,更是理念的更新與迭代;不僅是效率的提升,更意味著政務服務的法治化與規范化。這項制度反映了當下政務服務的趨勢,借助技術,政務數據得以共享,跨部門協作成為常態。期待專項信用報告制度助力提升政務服務水平,為優化營商環境創造條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