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創客公社產研組
5月8日,一場罕見的高規格會見在南京定格: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省長許昆林與省會南京市委書記周紅波、市長陳之常“雙線并進”,分別在上午與晚間會見了中興通訊新任掌門人方榕。
作為全球通信巨頭,中興通訊40年歷史上的首位女董事長,甫一上任即獲江蘇省市兩級最高規格接洽,引發了外界對這場"一日雙會"背后戰略布局的深度解讀。
值得關注的是,在方榕4月8日履新董事長僅一個月后,中興通訊即啟動對長三角核心城市的深度對接。
從深圳總部到金陵古都,這場跨越千里的戰略卡位,既折射出這家市值超1500億的科技巨頭在6G研發、算力基建等領域的布局野心,更暗含著南京在長三角科創版圖中的特殊支點價值。
方榕的此次來訪,又是否意味著中興通訊千億級產業投資版圖即將在南京迎來關鍵落子?
“頂格配置”,釋放什么信號?
上個月,創客公社報道了南郵學姐方榕曾帶隊進行“3G長征”,挑戰整個歐洲市場的故事。(詳見:《》)
回溯中興在南京的布局,其實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
1993年,中興通訊南京研發基地落戶南京。1995年9月,恰逢中興通訊創始人侯為貴到現在南京軟件谷所在的花神廟賞花。時任花神廟村黨總支書記徐懷生在交流中了解到:中興通訊總部在深圳,它的南京研究所在大校場附近租了一個舊廠房,主要生產交換機。
當時,徐淮生就向侯為貴建議,與其租賃場地,不如來村里建廠。侯為貴當即表示“可以考慮”。直到1998年通過不懈的努力,村里將10公頃廢棄砂石場調整為項目用地,中興隨即辦理了用地手續。
2001年11月,建筑面積4萬平方米的中興南京研發中心一區竣工;2002年8月,二區奠基;2006年,三區啟動建設;2020年,總投資200億元的南京濱江智能制造基地破土動工;2024年,國內首個五星5G工廠——中興南京濱江基地建設完成。
數據顯示,中興南京濱江基地目前可以實現1分鐘生產5臺5G基站,數以萬計的貨箱在數據指令控制下自動分發,百米長的5G基站生產線只需要三四位工程師,實現了大幅度的降本增效。
作為一個“巨無霸”項目,中興的落戶,不僅為南京發展通信產業、帶動千億級產業集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還吸引了一大批通信行業上下游企業及人才在南京巢棲。
華為便是一個經典案例。“因為華為和中興在深圳就靠在一起,人才交流很頻繁,早已形成良性競爭關系?!?005年在南京落地選址時,華為得知中興在軟件谷,當即便決定在中興旁邊安了家,再次做起了鄰居。
因此,此次方榕一行來到南京,也獲得了省市兩級“一把手”的高度重視?!绊敻衽渲谩?,釋放的信號,可能有以下幾點:
一,鞏固既有產業優勢,搶占未來賽道。
會見中,信長星書記表示,“當前,江蘇正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大力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深入推進‘智改數轉網聯’,不斷鞏固傳統優勢產業領先地位,著力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
中興通訊與江蘇合作基礎良好、成果豐碩。希望雙方圍繞創新平臺打造、智能制造基地建設、應用場景拓展等方面進一步深化合作,力爭取得更大成果?!?/p>
對此,方榕表示,中興將依托江蘇的產業體系、科教資源和應用場景等優勢,布局更多高端項目,構建更加完善的產業生態,為江蘇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二,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不斷釋放科創活力。
在南京市級的會見中,雙方達成共識,一致表示,“要發揮中興通訊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技術優勢和創新積累,用好南京科教人才資源和良好產業基礎,更大力度支持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營造一流產業生態,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應有貢獻。
要面向長三角廣闊市場,加快布局算力服務器、5G、6G、信創、量子通信、光電子等前沿產業,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和應用場景對接,努力拓展更多業務增量,助力南京軟件和信息產業邁向萬億級。”
南京豐厚的高校人才儲備,紫金山實驗室等大院大所的頂尖技術資源,都將與中興通訊一同賦能,推動GPU算力集群、百億級參數大模型等技術研發突破,為南京構建“研發—制造—應用”全鏈條生態,不斷釋放科創活力。
隨著中興、華為、小米、阿里紛至沓來,近年來,大量的頭部企業選擇將研發基地落址南京。
通過國內龍頭企業技術外溢與投資虹吸,南京正在從“制造強市”加速邁向“智造強市”,江蘇也逐步開展著“制造大省”向“智造強省”的躍遷,省市兩級同步提升著在長三角乃至全球數字經濟領域的競爭力。
科教賦能,南京向全國“硬核輸出”
中興與南京的淵源,不止是產業布局,更離不開“人才”間的鏈接。
一直以來,南京的城市底氣,首先就是來自其“高校天團”的硬核實力,這也是這座城市與越來越多的產業巨頭“雙向奔赴”的核心引擎。
東南大學的信息工程、南郵的通信技術、南大的人工智能,類似的學科不僅在全國排名領先,更與當下諸多企業的實際需求高度契合。
以南郵為例,據2024屆數據,南郵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研究生就業率接近100%,約60%畢業生進入運營商與設備商,承擔基站建設、核心網優化等工作;30%畢業生轉向物聯網、衛星通信、算力網絡等方向;剩余約約10%畢業生則跨界轉型進入金融科技(如銀行數據中心)、智慧城市(如公安系統信息化)等領域,展現學科延展性。
除此之外,南京培養的人才,正在重新定義全國科技產業的版圖。
“藥王”孫飄揚、“銅王”王文銀、坐擁2個IPO的汪建國、美的董事長方洪波、科沃斯創始人錢東奇、地平線CEO余凱、知乎創始人周源、Insta360創始人劉靖康等等都在南京留下了求學時光。
前沿產業,技術為王。而技術突破的關鍵點便在于“人”。
除了高校畢業生人才的直接輸送,江蘇首創的“科技副總”和“科技鎮長團”機制,則打開了產學研合作的新“入口”。
據南京市科技局統計,從2013年以來,截至2021年,南京市累計有513人入選“科技副總”。而2024年江蘇省科技副總擬選派名單公示時,僅這一年,南京市就有419人入選。
此外,關于“科技鎮長團”模式,14年來已累計選派1068名專家赴南京產業鏈,促成產學研協議近4000份,直接服務企業技術升級。
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新興產業發展制高點,南京又探索實施以“揭榜掛帥”方式為主的“紫金之巔”產業鏈技術攻關計劃。
眼下,南京高校的輻射力,早已超越傳統意義上的“輸送”。
從南大的人工智能領域重點實驗室到東南大學的6G標準化工作站,從南郵畢業生遍布中興、阿里、華為等大廠到“科技副總”穿梭于長三角生產線,南京正在助力區域實現一場從知識到生產力、從實驗室到產業鏈的“硬核突圍”。
近二十年,在中國科技產業尤其是互聯網產業崛起的宏大敘事中,南京似一位默默耕耘的“掃地僧”,沒有耀眼的光環,卻以深厚的學術積淀與務實的人才培育機制,悄然托舉起一個時代的創新基礎。
當人們驚嘆于華為的5G技術、阿里云的算力革命、字節跳動的算法神話時,鮮少有人追問這些輝煌背后的“技術底氣”究竟從何而來?
極少上演喧囂的“造富神話”的南京,選擇了一條踏實厚重的道路:以高校人才為支點,撬動全國通信、人工智能、芯片等核心領域的技術版圖。
從這里輸出的不僅僅是人才,更是支撐科技產業突破“卡脖子”難題的技術脊梁。
當下的南京,正在用自己的獨特態度書寫著:真正的科技力量,不是聚光燈下的狂歡,而是無人知曉處的厚積薄發。
添加創客君微信:chuangke-jun ,備注“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即可申請加入城市讀者群哦!
歡|迎|聯|系
文稿相關問題反饋,請聯系:zhangtianyi0510
加入城市讀者群,請聯系:chuangke-jun
文章轉載,請后臺留言或聯系:chuangke-jun
重丨磅丨報丨告
江丨蘇丨創丨投丨圈丨年丨度丨活丨動
丨 丨 丨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