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九級,外壁以白磁磚合甃而成,上下萬億金身,磚具一佛相……佛像亦如之,面目畢肖。”文獻記載,金陵大報恩寺琉璃寶塔每塊磚都飾有佛像。只是隨著琉璃塔的傾圮,世人再未得見文獻中所述的壯麗景象。
近日,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以“重回長干里”為主題,發起了“共享文明記憶”全球征集令。5月9日,一位“95后”青年專程從北京帶來一方琉璃佛像磚,土黃色,佛像衣袂飄逸。琉璃佛像磚雖小,但為這場文化傳承行動增添了新的故事,也為印證琉璃塔內曾有萬尊佛像的說法提供了更為切實的實物佐證。
“就像漂泊的孩子該回家了”
現代快報記者在現場看到,琉璃佛像磚手掌心大小,磚面上盤腿而坐的佛像衣袂飄逸,工藝精湛。雖然有殘缺,但仍不失莊重。
攜琉璃佛像磚來捐贈的青年名叫沈俊伯,是一位熱愛傳統文化的“95后”。琉璃佛像磚是他今年年初從一位山東藏友手中交換得來的。當初,沈俊伯在一些線上交易平臺和民間交流會上看到了這方琉璃佛像磚,因為自己對陶器感興趣,又很認可佛像磚的做工,便用其他藏品與藏友進行了交換。
“起初我沒在意佛像磚的來源,后來經詢問,藏友說是在大報恩寺遺址附近采集到的?!鄙蚩〔硎?,在家里他還精心給琉璃佛像磚設計了專屬的擺放位置,“光是作為擺件也很好看?!?/p>
為什么要將琉璃佛像磚捐贈?沈俊伯坦言,自己看到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發布的全球征集令后,就感覺它該回歸了,“就像漂泊的孩子該回家了。”
為了這趟捐贈,他特意請假,從北京乘高鐵南下,“捧著它的時候,突然覺得手里托著的不是一塊磚,而是一段機緣?!?/p>
或將填補空白,具體用途有待進一步考證
磚面上的佛像雖僅存半身,但暗藏工藝密碼:衣紋褶皺的處理帶有明代藝術的簡練之美,釉色剝落處露出的胎土,正待通過科技檢測與遺址出土構件比對。
“琉璃佛像磚雖然小,但工藝精湛,從畫像來看,刻畫的是一個佛、兩位侍從?!贝髨蠖魉逻z址博物館名譽館長王興平說,從材質工藝的特征來看,琉璃佛像磚的色彩、胎質等,和南京聚寶山長干窯出土的琉璃磚一致,初步認證是明代的、長干窯燒制。
“長干窯遺址曾是明代大報恩寺琉璃構件的主要產地,胎土采用安徽瓷土混合本地紫金土,燒成后呈獨特的土黃色,帶淡淡磚紅色澤。”這些特征,與琉璃佛像磚都吻合。
不過,到目前為止,無論是窯崗村琉璃窯址還是大報恩寺遺址的考古發掘,都沒有發現同類琉璃佛像磚,此前出土的佛像是石刻類或者灰陶、黑陶類。
這方琉璃佛像磚的用途是什么?王興平表示,用途有待于進一步考證。他說:“琉璃佛像磚具有學術探討價值,是一件值得研究的標本。但因為沒有發現同款琉璃佛像磚,所以它的用途還有待進一步發現和考證。如果真的是大報恩寺的琉璃構件,就有兩種可能。一種用于大報恩寺琉璃寶塔,另一種用于大報恩寺的大殿墻壁中。”
將加入“共享文明記憶”陳列序列
站在博物館的遺址展廳,透過玻璃幕墻可見現代復建的琉璃塔光影流轉。沈俊伯捐贈的琉璃佛像磚即將加入“共享文明記憶”的陳列序列。
沈俊伯的捐贈,也是繼“001號”捐贈者王陳鑫捐贈的30余件琉璃構件后,又一件承載著歷史密碼的文物,在年輕一代的守護中踏上“回家”路。
在沈俊伯的收藏觀里,文物從不應是束之高閣的藏品:“就像瓷器碎片能做成首飾,殘磚也可以是講述歷史的媒介?!彼峒笆詹貢r,總帶著“95后”特有的活化思維——關注文物的“今生”,更在乎它們如何與當代對話。
這種理念與博物館的全球行動不謀而合。“大報恩寺的琉璃塔曾是‘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跡’,在西方早期版畫中頻繁出現,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符號。”王興平說,如今征集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在重繪這張失落的世界文化地圖。這或許就是文明最堅韌的力量:哪怕碎成塵埃,也會在時光的長河里等待與懂得的人重逢,讓古老的故事永遠年輕。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裴詩語 胡玉梅/文 錢念秋/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