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5月9日電 (記者 陳靜)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中國養老需求結構正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
“養老不是簡單的照料服務,而是涵蓋了醫療康復、智慧養老、心理關懷在內的復合型領域。”上海市教委二級巡視員、職教處處長馬建超9日表示,養老人才培養要以“新醫科”“新文科”交叉融合為突破口,嵌入失智照護、老年康復機器人應用等模塊化課程,構建“醫養教”融合課程體系。
通過培養既懂醫療護理又掌握智能技術,既具備專業技能又富有人文情懷的復合型人才,才能最終實現養老服務從“有”到“優”的質變升級。9日,在上海行健職業學院舉行的“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創新發展研討會”上,靜安區教育黨工委書記余文君與上海行健職業學院校長黃群共同為上海行健職業學院“智慧康養與教育學院”揭牌。上海行健職業學院正式啟動了“政校行企”四方聯動育人模式。
在中國,專業的養老護理員缺口巨大。這背后是眾多老人對專業照護的渴望,是無數家庭對優質養老服務的期盼。養老產業正從“需求側”倒逼“供給側”改革。據悉,在該學院所在的上海靜安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占比已超40%。
黃群表示:“通過建立雙向賦能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推動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進一步深度融合,將一線的最佳實踐提煉成教學標準,真正實現同頻共振的產教融合新生態。”據悉,一方面,一線的養老護理師帶著專業技能和實踐案例走進課堂,把“適老化改造”“認知癥照護”“智慧養老系統運維”等前沿課題植入教學,將寶貴的行業經驗轉化為生動的教學資源,傳授專業的養老護理技巧;另一方面,教師帶著學術視角進駐養老機構,在校企聯合教研的“實景課堂”中認識專業、融合課程建設。
據悉,今后,學校將積極構建符合市場需求的養老人才崗位能力圖譜,設置“基礎模塊+專業模塊+拓展模塊”的彈性結構課程體系,建立課程動態更新機制,定期組織行業專家對課程內容進行評估修訂,確保教學內容與行業技術發展保持同步,適應行業快速迭代需求。同時,學校將聚焦智慧照護、健康監測、適老化改造等關鍵技術領域開展應用研究,通過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加速技術成果的產業化應用,力求形成可推廣的標準化解決方案。
當日,上海行健職業學院與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簽署專業共建協議,雙方將在課程開發、師資共享、科研合作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校方與上海市第三康復醫院、上海(閔行)養老服務能力建設基地以及相關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產教融合實踐基地。“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血脈相連。”余文君希望,在探索智慧養老教育領域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上海行健職業學院立足靜安區的產業體系需求,深化產教融合,以“政校行企”協同機制創新與 AI技術賦能,為養老事業注入動能。
在當日活動中,上海行健職業學院人工智能專業、軟件技術專業、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等教師團隊自主研發的“康寶”智能體亮相。據悉,“康寶”智能體目前已完成高血壓和糖尿病兩大慢性病的問診與知識問答功能開發,每種疾病積累超800條專業語料庫,涵蓋癥狀自查、用藥指導等高頻場景。“‘康寶’設計的初衷就是讓老人更健康、讓學生更會照顧人。與通用模型相比,它更垂直、更精準,從癥狀識別到用藥建議均符合醫學規范,進一步解決康養場景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智慧康養與教育學院潘太健介紹。
據悉,本次活動由靜安區教育黨工委、靜安區教育局指導,上海行健職業學院主辦。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