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擾民、車位難停、水管老化、墻壁滲水……設施老化、資金短缺,一直是老舊小區治理改造的痛點難點。而在新華路街道的云陽村,小區創新推行的“三圈工作法”,立足小區實際解決了這些難題。今天,和“寧寧”一起來看看云陽村的活力蛻變。
云陽村是建于20世紀80年代的售后公房小區,是一個有97戶居民的小型小區。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區出現了下水管道破裂、污水倒流、垃圾無處堆放、路面坑洼等一系列問題,不僅讓小區環境變得臟亂差,更嚴重影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更新改造都需要錢,沒錢怎么辦?”東鎮居民區黨總支書記任平華介紹,設施老舊急需煥新,資金卻十分匱乏,居民對于出資維修、改造方案的意見也不統一,這一度讓小區陷入僵局。面對困境,東鎮居民區黨總支以云陽村為試點,創新推行的“三圈工作法”,它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云陽村幸福生活的大門。
“首先由東鎮居民區黨總支打造‘核心內圈’,組建起由黨總支、居委會、業委會和物業公司構成的‘四位一體’核心團隊發揮‘領頭羊’作用;小區改造過程中,東鎮居民區的276名在冊黨員和在職黨員構成‘堅固中圈’,通過任務清單認領制度深入治理各環節;最后,由樓組長和志愿者構成的‘活力外圈’則積極激發居民的溝通參與熱情,將小區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任平華介紹,“三圈”打造匯集了社區多方主體,形成了治理合力。
針對小區無垃圾廂房這一棘手難題,黨總支、居委會、業委會和物業等核心團隊成員深入實地調研,多方走訪協調,最終確定在小區西北角建設標準化垃圾房,并制定《云陽村環境衛生管理規定》。同時在修繕過程中實施“陽光賬本”制度,通過樓道公示、微信推送等方式公開每一筆費用。這一舉措,消除了小區門口長期存在的衛生頑疾。
面對大樹擾民、遮擋陽光的問題,小區黨員們集結成“紅色先鋒隊”,主動牽頭召開專項協調會,邀請園林專家現場制定修剪方案;在居民意見征詢方面,推行“黨員包樓棟”模式積極走訪,充分的溝通與宣傳讓改造工作得以順利推進;退休黨員們還帶領“護綠先鋒隊”,精心完成小區樹木修剪工作,實現長效管理。
另一方面,云陽村積極借助精品改造建設,充盈了小區改造資金,小區路面修整、管道和外墻翻新得以推進。不僅如此,黨員們還積極發揮專業特長,為提高小區公共收益出謀劃策,利用公用房屋出租每年為小區增收10.3萬元。而路面規劃修整后多出來的停車位以及增加的停車費用,也為小區的維修基金池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長期的公共收益帶來了資金“開源”,不僅解決了當前的改造難題,還讓小區未來的治理有了可持續性。
如今,漫步在煥然一新的云陽村,整潔的樓道、蔥郁的綠植讓人感受到蓬勃的生機與活力。“綠化搞好了,墻壁干凈了,車位更加清爽,家里管道不再反水,晾衣服也能曬到太陽了。”提起如今的“幸福生活”,在云陽村生活了四十多年的老居民唐瑩感慨良多。
撰稿:何郁檸
視頻:周若塵、何郁檸
編輯:畢揚靜
責編:顏文彬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