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提拔干部,一般會設置年齡門檻,一般的要求是:35歲前晉升到正科實職崗位,40歲左右晉升到副處級實職崗位,45歲前晉升到正處級實職崗位,誤差最多也就兩、三歲。
因為大家潛意識地認為:只有經過時間的磨練,才可以在某個時刻擔任合適的位置。年紀太輕,不適宜處于高位,否則可能會出現德不配位的情況。比如:江西省萬年縣委前書記毛奇,1982年出生,2000年,在38歲的年紀就擔任了正處級縣長實職,提拔得太快,最后人設翻車了。
在戰爭時期,則不受年齡限制,很多年輕的軍人火速提拔,擔任到很重要的位置。例如:林總在23歲,就已經擔任紅四軍軍長;年僅25歲又擔任紅一軍團軍團長。
但年紀輕輕就擔當重任,不代表他們就是天生奇才,沒有時間的沉淀,他們也會到達一個很成熟穩重的狀態。
年輕氣盛其實就是一個年齡因素,屬于人的本性,幾乎所有人都沒法擺脫:一方面,“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輕傲氣,可能是好事;但另一方面,如果年紀輕輕處于統軍將領位置,一個決策就能決定底下士兵的生死,過于沖動,可能會造成一定損失。
林總雖然確實軍事才華出眾,毛主席也斷定:這個娃娃堪當大任。但林總在30歲以前,也有過年輕氣盛的沖動,他居然質疑毛主席“盡走弓背路,這樣下去會把部隊拖垮”“老是走來走去,都不打仗是咋回事”,還上書提出更換軍事領導人,在他心中覺得彭總指揮全軍更合適,毛主席適合做黨務后勤統籌工作。
粟裕也是我軍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他用兵可以說是非常完美了,但在30歲以前,也有過沖動的例子。
粟裕在28歲的時候,率領挺進師進入浙江境內,在那里建立游擊根據地。粟裕由于前期進展順利,年紀輕輕的心態繃不住了,他決定在“八一”前夕開展一次以“繳槍擴軍”為內容的大示威,各縱隊開始全面出擊,遍地開花。
結果太高調了,“八一大示威”讓國民黨見證了粟裕和挺進師的潛力,國民黨官方通報:“過去粟裕僅有幾百人,現在統計數達3000人以上,其進展程度,比江西時期還要厲害。”
國民黨報紙還提到:“浙江素稱平安之區,自粟、劉(粟裕、劉英)竄浙后,匪化已波及全浙。”
于是,老蔣安排了羅卓英共向四省邊區調集了總計63個團的國民黨正規部隊,前來圍剿粟裕的挺進師。
在持續長達8個月的緊逼圍攻中,縱橫達100公里的浙西南根據地被羅卓英死死箍住,粟裕的挺進師基本都打光了,能逃出來的寥寥無幾。
可見,縱使強如林總、粟裕,他們在年輕的時候也不能做到算無遺策,總會沖動,但他們有一個優點,就是在沖動之后,會反思,會總結教訓,迎來思維大提升。
但有一些具備名將潛質的將領,比如:劉疇西,黃埔軍校以及伏龍芝軍事學院的軍事專科生,南昌起義的營長,他一開始心高氣傲,想要集中兵力在譚家橋伏擊王耀武所部,而且信心滿滿,但譚家橋戰役失敗以后,就一蹶不振,從樂觀主義變成悲觀主義。
因此,年齡因素無處不在,今天如此,以前更是如此。
如果將領非常年輕,就算他軍事功底非常扎實,但他總會有那種沒有深思熟慮的沖動,心里想到什么就會去干什么。
古人說:“三十而立”,并非是指所有人都到了30歲,就會進入一個成熟的狀態,具備獨立的辨別能力和判斷能力。
如果作為將領,在30歲之前,不能及時地總結經驗,沒有歷經失敗的殘酷考驗,是難以繼續成長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