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在相互助長極端主義,并看不到任何緩解跡象。 雙方沖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升級,而這是自兩國在20世紀末獲得核武以來最快的一次,這或許是由于印巴政權從未如此相似。
《大西洋》(The Atlantic)雜志分析指出,以往印度致力政教分離和民主,與巴基斯坦的宗教取向和軍事獨裁形成鮮明對比。 如今盡管兩國公開敵對,但政府卻已成為彼此的翻版——都以民主鎮壓和邊境動蕩為特征,并受宗教至上觀念驅使,彼此正在助長相互的不滿和極端主義。
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穆尼爾(Asim Munir)4月17日在伊斯蘭堡(Islamabad)發表了一場好戰演說,提出了巴基斯坦建國的神話版,堅稱我們在任何方面都與印度教徒不同。 他將克什米爾描述為巴基斯坦的「頸靜脈」(jugular vein),并誓言巴國「永遠不會在反抗印度占領的英勇斗爭中拋棄克什米爾人」。
5天后,也就是4月22日,一群尚未確認身份的武裝分子在克什米爾印度控制區的知名避暑勝地巴哈甘襲擊了游客,處決式地殺死了26人。 除了一名與武裝分子對抗的克什米爾受害者外,所有死者都是印度教徒。
在印度國內,巴哈甘殺戮事件全面引發了各政治階層的震驚和憤怒。 這也引發了一些關于安全漏洞,以及在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領導下,充滿缺陷克什米爾政策的爭議——他2019年撤銷了當地的自治權。 但或許并非巧合的是,在一場精心策劃的極端民族主義(hypernationalism)浪潮席卷下,很快淹沒了這些擔憂。 親政府網絡和報紙,加上社群媒體上有組織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賬戶聯合起來,異口同聲地帶頭呼吁軍事報復。
印度采取軍事回應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武裝分子襲擊發生兩天后,莫迪在一次競選集會上發表演說,中間他突然改用英語,似乎是在告訴全世界:「我想告訴全世界,印度將找出、追蹤并懲罰每個恐怖分子,還有他們的支持者。 我們將追捕他們,直到天涯海角。」
印度軍方7日凌晨展開「辛多爾行動」(OPERATION SINDOOR),陸海空三軍聯手摧毀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巴國控制區的恐怖份子營地,而引發伊斯蘭堡反擊。 印度政府8日說,為了回應巴基斯坦7日晚試圖攻擊印度北部和西部軍事設施,它已經襲擊了包括拉合爾在內的幾處巴基斯坦城市的防空設施。 而伊斯蘭堡則說,已擊落29架印度無人機,并說這次攻擊是一次嚴重的挑釁。
盡管美國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已經和印度外長蘇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還有巴基斯坦總理夏立夫(Muhammad Shehbaz Sharif)交談,力促雙方緩和局勢,并恢復對話。 然而,目前印巴似乎在爭奪升級主導權,并走向災難,而看不到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