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全世界的眼光都聚焦在印巴沖突上,但是別忘了,美國對中國虎視眈眈,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挑釁中國的機會的。
據央視新聞報道稱,就在近日,菲律賓竟然聯合美國和澳大利亞,在中國南海有關海空域開展了聯合巡航。
對此,我方表示堅決反對。我方發言人直接警告美澳非三國:攪局南海,最終只會自食惡果!
整合多方信息我們會發現,菲律賓海軍"埃米利奧-哈辛托"號巡邏艦還試圖闖入黃巖島領海,遭到中國海軍054A型護衛艦通遼艦、柳州艦及海警船的強勢攔截。期間,美國"尼米茲"號航母當時就在附近海域,卻未采取任何行動。
美國現在真是裝都不裝了,軍方近期更是直接釋放出備戰信號,美陸軍副參謀長詹姆斯·明格斯公開表示要在兩年內完成"戰略轉型",海軍作戰部副部長詹姆斯·基爾比則宣稱要在2027年前讓80%的海軍力量達到戰備狀態。
五角大樓數據顯示,美軍計劃在2024-2025年招募11.6萬名陸軍新兵和4萬名水兵,同時加速部署新型主戰坦克、高超音速導彈等尖端武器。
這些動作都直指一個目標,要為可能與中國發生的軍事沖突做準備。美方甚至單方面臆測解放軍將在2027年采取重大行動。
這個時間表熟悉不?美軍說的無非就是所謂的“大陸收臺表”的時間,美軍還爆料,他們已經針對臺海制定了"三線作戰"計劃。
根據披露的作戰構想,第一線由日本自衛隊打頭陣,用F-15J戰機攜帶12式反艦導彈攻擊解放軍兩棲部隊;第二線是美菲聯軍在呂宋海峽布設海上封鎖線;第三線則依托沖繩美軍基地構筑攔截網。
與此同時,關島安德森基地的B-52H轟炸機群將攜帶LRASM隱身反艦導彈,在嘉手納基地的F-35機群護航下實施遠程打擊。
但是,這套戰術看似周密,實則存在致命缺陷。日本航空自衛隊現役的200余架F-15J中僅有68架完成現代化改裝,其12式反艦導彈射程僅200公里,必須冒險進入解放軍紅旗-9防空圈才能發射。
而美菲所謂"封鎖"呂宋海峽更是紙上談兵,該海峽最窄處達250公里,遠超岸基反艦導彈覆蓋范圍。
更關鍵的是,美軍在沖繩的18個軍事基地全在東風-16導彈射程內,戰時可被瞬間癱瘓。值得關注的是,巴基斯坦空軍近期用殲-10CE在邊境沖突中擊落法制"陣風"戰機的戰例,驗證了中國裝備的實戰能力。
巴方飛行員反饋,殲-10CE的AESA雷達在180公里外就鎖定目標,配合PL-15E導彈形成絕對火力優勢。這說明現代空戰已進入體系對抗時代,單純堆砌裝備數量不如構建完整作戰體系。
都2025年了,美國竟然還這么天真,此次美軍所謂的對華戰略,直接暴露出三個認知誤區,首先,低估了解放軍區域拒止能力。山東艦航母戰斗群已具備在臺島以東建立防空識別區的能力,配合陸基東風-21D導彈,可對1500公里內的海上目標形成立體打擊網。
其次,高估了盟友作戰意志,日本若率先開火,其本土98個美軍基地將立即遭到反擊,這種代價絕非日本能承受的。
最后,誤判了現代戰爭形態。在北斗衛星系統和無人偵察體系支撐下,解放軍已實現戰場單向透明,傳統海空封鎖戰術早已過時。
現實情況是,美軍在亞太地區的37個軍事基地中,有28個處于中國中程導彈覆蓋范圍。五角大樓兵棋推演顯示,即便投入全部西太平洋兵力,干預臺海的失敗概率仍高達73%。
更嚴峻的是,美國造船業年產能僅為中國的1/5,戰時艦艇損耗將難以補充。這些數據表明,所謂"三路并進"本質上是政治恫嚇,而非可行軍事方案。
不過,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當前最危險的并非美軍既定計劃,而是美歐可能采取的"切香腸"戰術和一系列迷惑招數。
通過逐步提升F-35在沖繩的部署數量(目前已達32架),或擴大和菲律賓的聯合軍演規模,試探中國底線。
這種漸進式挑釁更需要警惕,因為量變可能引發質變。中國需要保持戰略定力,既要加速福建艦等新型裝備形成戰斗力,也要通過外交途徑拆解美日軍事同盟。
當然,以我們如今的實力,能自如應對外界壓力,在美軍釋放出備戰信號后,央視也公開了一段重磅,中,解放軍殲-16戰機在南海西沙永興島附近與疑似美軍F-35或"超級大黃蜂"展開長達50分鐘的空中對峙。
根據內容,解放軍明顯占據主動。美軍機在前10分鐘尚能周旋,隨后40分鐘完全處于被動態勢。
這種壓制性表現背后是解放軍裝備和戰術水平的實質性提升,過去美軍憑借技術優勢在南海來去自如的日子已經結束。
南部戰區飛行員能夠長時間貼身盯防五代機,說明中國空中力量已具備與頂尖對手抗衡的能力。中國選擇公開,就是要打破對方的幻想,明明白白的告訴對手,你們的所有動作都在我們掌控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