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當印巴在克什米爾實控線擦槍走火、導彈與無人機在邊境密集交鋒之時,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副總統萬斯卻在福克斯電視臺輕描淡寫地丟下一句話:“這場戰爭,本質上與美國無關。”如此直白冷漠,竟在全球輿論場掀起軒然大波。
據CNN 5月9日報道,萬斯在接受采訪時明確表示,美方不會卷入印巴沖突,這場沖突“超出美國掌控能力”,因此美方將僅限于“嘗試勸說雙方保持克制”,并“希望不會演變為更大規模的地區戰爭,甚至核沖突”。言下之意,美國不僅不會出兵,連基本的戰略調停也打算點到為止。這樣的表態,堪稱是對所謂“全球領導責任”的公開拋棄。
這并非一個簡單的外交姿態問題,而是暴露了美國全球戰略正在發生質變。從阿富汗狼狽撤軍,到如今對印巴沖突的“冷處理”,美國正一點點撕去其“世界警察”的偽裝,露出赤裸裸的實用主義本性:不是“民主與秩序”的守護者,而是“只問利弊”的旁觀者。
萬斯的一番話,表面是戰略克制,實則是戰略抽離,是“特朗普主義”的又一次現實體現,不再對“與我無關”的國際事務承擔責任,而是將其歸類為“區域性內斗”,默許熱戰升級,靜觀火焰蔓延。
問題是,印巴的這場沖突,真的與美國“無關”嗎?顯然不是。首先,印度是“印太戰略”的支柱國,美國將其列為關鍵對沖中國的盟友。從2016年起,美印軍事合作持續升溫,雙邊簽署了一系列后勤支持、衛星情報、海軍聯合演訓協議。如今印度與巴基斯坦發生劇烈沖突,若印度陷入長期戰事,不僅將嚴重分散其戰略資源,更將影響美國借印抗中的大棋局。
其次,克什米爾地區是南亞最敏感的火藥桶,一旦戰事失控,尤其出現戰術核武器的使用,將對整個中東至東亞的戰略穩定造成破壞。而美國自冷戰以來就承擔“防止核沖突”的全球責任,若印巴核態勢失控,美國難辭其咎。萬斯此時選擇“撇清”,更像是政治上的逃避責任。
再次,如果印巴戰爭演變為長線沖突,將嚴重影響全球供應鏈和能源價格。別忘了,巴基斯坦與中國“一帶一路”緊密綁定,瓜達爾港正是中巴經濟走廊的核心樞紐。一旦戰火波及中巴合作區,中東油運路線必將受擾,美歐市場也難幸免。因此,無論從區域影響還是全球布局,印巴戰爭都不可能與美國真正“無關”。
在美國選擇“冷漠”之際,印巴戰場卻在急劇升溫。據CNN報道,印巴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的對峙已持續數周。印方指責巴基斯坦對其軍事基地發動無人機與導彈襲擊,巴方則否認,并反稱其軍隊“擊斃40至50名印度士兵、擊落20多架無人機”。與此同時,印度軍方罕見承認,對巴基斯坦境內的防空系統進行了打擊。這是比口水戰更嚴肅的軍事升級,戰爭陰影已逼近實控線。
種種跡象表明,當前沖突早已突破“邊境摩擦”的范疇,更接近一次“準宣戰”行動。而特朗普政府的選擇不是降溫,而是“高掛免戰牌”,在地緣政治高危區搞起了“戰略收縮”。這不禁令人質疑:如果美國面對印巴核武器國家都無力施壓,那它如何維系其全球霸權?如果它無法遏制一場可能點燃南亞的全面戰爭,那所謂的“自由世界領導地位”又在哪里?
萬斯的表態或許還將帶來一個更深遠的副作用,鼓勵其他國家效仿對抗。美國不干預,就等于默許。那伊朗、朝鮮、土耳其、以色列等地區強國是否也能仿效印巴,用軍事手段處理地緣矛盾?長此以往,“聯合國憲章”“國際秩序”這類外交辭令將徹底淪為廢紙。
必須指出的是,美國的冷漠并不等于世界的冷靜。印巴核競賽本就處于臨界狀態,若再無人居中調停,形勢極有可能滑向不可控的連鎖反應。一旦克什米爾的炮火引爆南亞核局,最終將殃及的不止是印度和巴基斯坦,還包括整個歐亞大陸,甚至全球金融與能源秩序。
如今,作為當前“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正選擇在關鍵時刻“置身事外”,這是對全球責任的最大背棄。對外,美國正自毀信用;對內,美國也將因此失去長期積累的戰略優勢。印巴之戰或許是第一張骨牌,一旦推倒,后果將遠超萬斯的“隔岸觀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