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瓶行宇宙」開始前,我們將陸續“劇透”六大議題模塊的召集思路,并介紹議題模塊下的 Camper 們。
我們會在這里慢慢分享:
六大議題,各自為什么會出現在今年的「瓶行宇宙」?
邀請的行動者們為什么可以回應這一議題;不同的「Camp」在回應的視角上又會有什么區別?
我們是如何認識這些行動者們的,我們眼里的 ta 們是什么樣的?有什么花絮小故事?
在現場,你和 ta 們可以如何鏈接、如何碰撞,并一起開始下一步行動?
過去這一年,我們身處的世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尤其是 AI 帶來的各方面迭代。
當技術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介入了生活的每個細節時,技術就不再是工具那么簡單,它正在重新定義“日常”的含義;而技術本身也構成我們生活、價值、關系的新基礎。
BottleDream 一直有個樸素的信仰:人人都是創變者。社會創新不止是“機構的事”,它可以是你、我、每個普通人在日常生活、工作里的主動創造與微小發明。
當通用式技術的升級為更多人主動介入周遭世界提供了可能,創新的實現不再是最難的事。“你想創新什么、你想發明什么”便成為了向前邁一步時的首要問題。
所以,在這里我們聊聊「發明」吧。聊聊它如何支持我們對抗麻木、守護創造力、拓展未來可能性。
我們討論的不只是關于新技術本身,更是討論人在新世界里的位置,討論如何支持每個微小個體、團隊,都有權力和空間去發明自己的日常。
如何帶著一群小朋友,以玩的方式在一場臺風中為當時斷水斷電的城中村發電?
「游樂能」團隊在去年 9 月臺風“摩羯”侵襲海口后,進行了這樣一次嘗試。在這篇文章里,ta 們記錄了這一段奇妙的經歷。Ta 們用自己創造的“無墻游樂園”,通過孩子們的玩耍,為當地提供電能,點亮一盞盞燈,充滿一部部手機,還聯結了一個社區。
我們也正是通過朋友圈的這篇文章,在今年認識了這樣一支充滿強大想象力與動手能力的年輕團隊。Ta 們將氣候變化、綠色能源、社區賦能、行為能源經濟體等一個個宏大抽象的詞匯,具象成每個大人小孩兒都可以參與玩耍的互動游戲設施與裝置。讓大家在玩耍的過程中,參與到新能源的生產,成為可持續能源的貢獻者。
這是一個看起來非常異想天開卻被游樂能團隊實現過無數次的想法,在城市社區里、在鄉村里,而這次,來到瓶行宇宙的會場里。
Ta 們所說的“最快樂的清潔能源”非常打動我們,這讓每個普通人都能夠參與,并趣味地、創造性地回應了當下的可持續發展議題,幾乎完美地詮釋了「發明新日常」。
▲在亞太可持續青年論壇向全球伙伴分享
在現場,「游樂能 HappyPower」會給大家帶來兩大塊的體驗:
一,「游樂能」團隊特地為「瓶行宇宙」設計定制了兩個游樂發電設施,讓參與者可以通過玩耍為自己的手機或相機充電。具體是什么裝置,暫時不透劇,到時來現場玩吧!
二,「游樂能」團隊還有一個專屬的 Camp:“想象一個未來城市”。Ta 們想邀請大家從個人日常出發,重新思考我們與城市之間的關系:
如何建立更具游戲化、互動開放、可參與的公共空間?
如何把城市變成一個大型的游樂場?
如何通過設計更好地賦能當地社區與居民,推動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每位參與者都能像小時候搭積木、做手工一樣,邊聊邊做,搭建一個自己想象的未來城市,激發人們對未來城市的期待與表達,創造一個自由流動又有連接感的空間。
在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原英雄鋼筆廠舊址的一樓角落,總能看到手持扳手敲敲打打的玩家身影。Ta 們來自 GEA(Gift Editable Alliance)禮物編輯聯盟,正用游戲化方式重新定義設計與勞動的邊界。
這個充滿工業遺跡的空間自 2024 年 6 月啟動以來,每周三晚上定期開展的跨界實驗已持續 50 余期。當迪斯科旋轉燈球下玩家用電鋸切割錐桶,斑駁墻面上《西游記》主題曲《云宮迅音》循環播放時,GEA 正在實踐「發明新日常」的創造宣言——將生產資料轉化為創意玩具的系統工程。
從參與式設計到碳排放研究,從人文倫理探討到社會田野教育,這里既是野生設計學院的實踐工坊,也是玩家釋放創造力的地下俱樂部。
在 GEA 線下空間的棟梁上,有一句特別醒目的話:HUMAN AREN'T TOOLS。
Ta 們認為,在工具理性泛濫的當下,嚴肅的生產資料化作快樂玩具,標準化勞動范式被充滿知識含量與創造自由的新型游戲取代。那些看似"無用"的靈感碎片、突破常規的物料組合、帶著冒險氣息的即興創作——這些被效率社會邊緣化的游戲沖動,正是 GEA 守護的野生創造力。
在這次瓶行宇宙的「發明新日常」模塊,GEA 會在現場打造沉浸式最小單元游樂場。玩家可自由使用各類工具材料,用即興創作拓展游樂場的可能性——打補丁或者創造副本。當數字原住民沉迷像素世界時,GEA 執著于木紋的溫度、金屬的冰涼、竹屑的清香——這些無需解釋的感官體驗,重新錨定真實質感和勞動尊嚴。
這也是我們邀請 GEA 來到「瓶行宇宙」的原因,忘掉 AI 與短視頻,忘掉“技能”,沒有任何附加條件地用雙手創造。
接下來,讓我們把目光放到過去一年最火熱的“人工智能”議題上。但這次,不太一樣。年輕的創作團隊「神經炎」想和大家一起先看清 AI 的此刻與現實,重新想象人工智能。
Ta 們說,起「神經炎」這個稍顯奇怪的名字,意在揭露神經網絡(AI 領域最核心的底層技術)帶來的社會炎癥,換句話說,就是 AI 快速發展給社會帶來的副作用。
當然了,神經炎雖拒絕不假思索地全盤擁抱技術,但也不希望成為抗拒科技變革的盧德主義者。作為一個獨立媒體計劃,神經炎一直在通過提供多元觀點、撰寫專題文章等形式仔細剖析AI 到底如何影響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又是如何被社會所塑造的,還有我們如何設計以人為本的 AI 產品。
在 ta 們的媒體計劃網站上,你可以看到更多對 AI 技術的態度和思考。
▲ 神經炎的媒體計劃網站
在今年「瓶行宇宙」現場,「神經炎」會通過鼓勵你以手腦并用的方式,加入一場「標注人生」模擬工坊,由此探索:既然“人工智能”不是憑空誕生的,喂養它的“乳汁”從哪里來?我們早已習慣把 AI 視為神跡般的“智能體”,卻鮮少回頭看:它的運行,依靠著多少被隱身的勞動?它的背后,是誰在喂養這臺永不飽腹的機器?
在這個 Camp 里,「神經炎」將和你一起拆解一幅 AI 產業鏈地圖,從礦產提煉、算法開發、數據標注,到云端運行,逐層揭開“看不見的人”的勞動現實。你可能還會模擬親身體驗成為一名 AI 數據工人,感受那些被系統標準化、日復一日的決策瞬間。
Ta 們試圖發明的“新日常”,是將 AI 從冷冰冰的技術物,拉回一條有血有汗的社會鏈條上——重新認識,我們所謂的“人工智能”,究竟是誰的智能,又是誰的人工。
「發明新日常」,需要理性的反思,也需要“先試一試”的創造。
所以我們邀請了「騰訊 Light 技術公益」團隊和我們分享,在AI技術的支持下,那些極具創造力和熱情的年輕人們會創造什么樣實打實的“小發明”。
過去 5 年,Light 技術公益創造營在 7 座城市,和 20000+ 公益創造者一起,圍繞未成年人保護、助老友好、環境保護、社區公益等多種議題探索科技創新的可能性。
比如,有團隊開發了“黃疸通”小程序,家長在家就能拍照測黃疸,97% 的 AI 診斷準確率讓偏遠地區的新生兒及時得到篩查,為基層醫療減負;比如,在“河貍方舟”公益項目里,參與者可以通過數字化工具標注河貍棲息地,一起制定植樹與救助路線,直觀感受生態恢復如何一步步累積成效;或是在“情緒王國(EmoLand)”這一游戲化交互產品里,3-9 歲自閉癥兒童可以在社交情境下學習情緒的識別與表達......
你可以深度解鎖過往參賽者的創造成果;如果你看完后靈感大迸發,ta 們還準備了工具箱可以支持你現場創作內容。Camp 內還有一臺 AI 照相機,歡迎你去合張影。
當現實世界的工作制度與社會組織方式讓人疲憊、失望甚至失語,我們能否另起一行,寫出別的可能?——這是Uncommons 團隊向世界的發問,ta 們定義自己是一個去中心化思潮及技術社哲的研究者花園。
在這個 Camp 中,我們邀請 Uncommons 來發起一個實驗性的提問:數字時代的社會契約,會是什么樣?Ta 們實踐的 DAO,不只是一個技術名詞,而是一種真實發生的“微型社會”嘗試。在這個體系中,沒有老板與 KPI,靠的是自愿、共識與公開的協作邏輯,讓個體的創造性工作得以流動、被看見,并彼此連接。
在現場,ta 們將自己的 Camp 命名為「Uncommons純愛村」,用“密碼學與人文之詩”的方式帶大家入場——以一場可玩的小型解密游戲,重新想象數字時代的隱私。Ta 們還將圍繞實驗性社會,在 Camp 中完成一期專題展覽。
「發明」,常常意味著著“打破常規”,意味著“自由的全新暢想”。
但這個世界上,是否已有一些潛在的標準,束縛著我們對于未來的構想?所以在這個板塊,有了這個由設計與人類學背景的研究者發起的 Camp。Ta 們將從學術與實踐的雙重角度挑戰人們習以為常的那些評估標準:規模化、標準化、可復制、可量化、低風險……Ta 們期待和參與者帶著真實經驗和質疑精神,一起解構,一起重新想象,探索什么才應該是未來社會行動的「好標準」。
譚靜遠(Linda Tan)
造點合伙人、鄉約在地聯合創始人,蒙納士大學設計學候選,研究興趣為中國治理制度下共創設計(co-design)作為鄉村居民公共參與的可能性。
黑渣
設計學博士生在讀,在社會創新行動和研究中反復橫跳的設計行動主義的踐行者,暫居歐洲的服務設計本土化探索者,用敏感的洞察力和真實的世界對話。
孫旭
重慶大學副教授,人類學博士,攀巖愛好者,專注于政治與法律文化、鄉村社會組織轉型、基層治理、攀巖社區建設與生態人文等多領域的研究。
肖粟豐(Susu/Sophia)
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候選人,景觀規劃師,關注中國鄉村與互聯網經濟交互形成的社群和空間系統。田野調查中。
Ta 們打算用更 playful 的方式,拿常見的「公益資助申請書」和「影響力評估要求」這兩大工具“開刀”,一起拆解它們背后隱藏的偏見與限制。Ta 們給這個體驗起名為:“你憑什么說這不值得?”——重寫“好項目”的評分表。
這樣的玩法只是一個小例子。想要參與其中,你不必是專業公益人。只要你曾疑惑“為什么明明是好事,卻總被說不值得”,你就已經在這場重新想象的入口了。
在這里,也許可以發明一種更貼近真實、多元、在地的“判斷力日常”。
去年,「美好的書 THEBOOKAND」公共藝術計劃發起人梁亮召集了一場“瓶行對話”,邀請多位藝術家和學者探討藝術如何作為一種工具參與社會問題的解決。
而作為一項公共藝術計劃,做“人人都能參與的策展”是梁亮更長期在推進的。今年,這樣一場公共策展也將發生在「瓶行宇宙」上。
我們參與過梁亮老師發起的幾次參與式策展活動——在貴陽山洞里、在上海的街巷中。進入其中,參與的各方都成為了敘事的主體,“參與”也稱為了一種彼此看見的方法。在日益由算法主導的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共鳴,反而成了一種稀缺的能力。
這個 Camp 想要發明的“新日常”,是一種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的生活——借由”參與式策展“,每個人的經歷、記憶與情感,都是值得被書寫、成為被看見的“正文”。
在今年「瓶行宇宙」,「美好的書」將攜手白日夢想家計劃一起通過“對談分享+開放共創+即興實驗”三大模塊,創造一個策展實踐場域。如果你恰好路過,可以加入到一場“隨機策展人實驗”中,通過關鍵詞盲盒與即興敘事挑戰,共同生成「發明新日常」的創新提案。
由青年志 Youthology 推出的「問題青年」這檔播客,或許很多人已不陌生。面對世界的變化,ta 們一直在積極發問,探討行動的可能性,ta 們更像是我們意識到需要「發明新日常」的啟發者。
不過,創新、變革、發明,一定只能在憤怒中、在沉思后生成嗎?
這一次,ta 們想試試另一種思路。于是有了今年的「眉頭舒展計劃」,你會和「問題青年」的伙伴們一起以另一種更輕松的方式打開想象。
現場,ta 們準備了很多小體驗,比如給不存在的書寫評價、比如創作拼貼詩,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叫「這也OK,那也OK」。
Ta 們說,創變者有犀利的眼光,敏銳地看見了不平等、不持續、不良善,進而發問,進而行動。然而,這目光有時也會灼傷彼此——分別、區隔、對立、排斥。
通過一個 It’s all OK 的練習,我們可以練習“放過”,放過別人,放過自己,降低能耗,才能持續發電。
把強大與脆弱都安放好,用輕盈、好玩、松弛的方式,去創造一種新的日常:不靠緊繃支撐的改變,也可以持久發生。
作為一項誕生于上世紀的老發明,不斷升級的麥克風在今天可以如何建構新日常?
「MOMA 猛瑪」致力讓「科技助力輕松表達」,作為無線麥克風行業專業品牌,希望成為記錄和分享美好生活的強大助手,讓一切發聲更簡單,做每個人好聲音故事的忠實伙伴。
在這樣一場社會創新節中,ta 們相信每一個發出的聲音都有改變世界的可能,將鼓勵每一位參與者用聲音加入創變現場。
猛瑪會在現場分享許多由公眾錄制下的「那些被忽略的聲音」,還會發起一場「1000 個意義行動 Open call」,歡迎你和 ta 們一起感受、表達、對話、實現改變。
未完待續...
戰略合作
瓶行宇宙社會創新節是一個關心公共議題、有善意又有創造力的青年人和組織的聚會。
在這里,我們關注社會創新、可持續發展與商業向善。自 2016 年開始舉辦,今年為第五屆,并和「小紅村大會」聯合舉辦。
活動地點
浙江安吉余村
活動時間
2025.06.07-06.08
(周六&周日)
兩天一夜完整體驗
加入社群,了解最新資訊
活動詳情
BottleDream 是一個推動年輕人關注社會與環境議題的文化品牌,是一家共益企業(B CORP)。
我們擅長聯結不同文化圈層的品牌、合作伙伴與年輕受眾,通過多媒介、跨圈層的內容生產和文化表達,激發年輕人的公共意識和公共行動,以此共建一個更可持續更包容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