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質量網近日發布的排行榜引發廣泛關注和熱議。
這份榜單以29款純電車為樣本,上榜的車型為中大型及大型車,去年銷售火爆的小米SU7意外墊底,引發了不少“米粉”質疑。
“墊底”爭議
榜單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車的質量排名中,質量數值大于等于平均值(183)的有15款車型,低于平均值的有14款車型。作為小米進軍汽車市場的首款車型,小米SU7在該榜單中墊底,質量數值高達239。
中國汽車質量網還指出,低于平均值的車型可能存在較高的潛在缺陷風險,較高的投訴銷量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些車型的整體質量評價。
這無疑讓小米汽車陷入被動局面。榜單發布數日,小米官方仍未對此作出回應。
據了解,中國汽車質量網的質量數值主要通過百車故障數(下稱“PPH”)來計算。PPH是指每百輛車中出現的問題數量,即參與評價的車輛發生的問題數除以參與評價的車輛數,再乘以100。分值越低,表示故障數越少,質量越好。
按中國汽車質量網的說法,這一結果是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實施的《汽車產品安全風險評估與風險控制指南》《家用汽車產品嚴重安全性能判斷指南》為依據,綜合考量各車型的投訴故障、缺陷風險、可靠性、安全性、環保性五個維度,并參考權威調研機構的評測數據后得出的數值。
簡而言之,評估背景權威,維度覆蓋全面,測算方式有據可依。
但對于榜單內容,不少消費者提出質疑,原因是數據“打架”。
前不久,車質網也發布了一則《2025年Q1國內熱銷新能源車質量排行》,小米SU7的表現截然相反,以萬分之1.7的分數僅次于五菱繽果PLUS,排名第二(數值越小質量越好)。在這份榜單上,排名前五的分別是五菱繽果PLUS、小米SU7、小鵬MONA M03、熊貓、紅旗E-QM5。
實際上,車質網與中國汽車質量網并非同一機構,兩者對于榜單的判定機制有所不同,結果出現差異并不意外,但出現完全相反的結果是消費者始料未及的。
出身來看,中國汽車質量網是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主管,中國質量報刊社主辦的國內首家官方汽車質量投訴平臺,同時也是全國汽車產品缺陷線索監測協作網的發起單位;而車質網的主辦單位則是北京車質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也是因此,部分消費者發聲,希望中國汽車質量網可以公開小米投訴故障、缺陷風險、可靠性、安全性、環保性的詳細信源。
吳典攝
風暴之下
卷入輿論風波的小米汽車正處在多事之秋。
自3月發生傷亡事故后,關于小米汽車的各類輿論一直未有停歇,從小米SUV車型“鴿”了上海車展、雷軍“隱身”等事件可以看出,小米愈發沉默、低調,變得不愛“湊熱鬧”。
但有些變動正在悄悄進行。
比如5月4日,小米汽車官網的訂購頁面悄然將“智駕”二字徹底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輔助駕駛”的謹慎表述。
目前,在小米汽車官網訂購頁面上,小米SU7標準版的“小米智駕Pro”更名為“小米輔助駕駛Pro”,高配版的“小米智駕Max”則升級為“小米端到端輔助駕駛”。在小米官方微博發布的宣傳物料中,“小米智駕”的話術也換成了“小米輔助駕駛”。
而5月7日深夜,小米汽車的致歉再次登上熱搜榜第一。
吳迪攝
記者發現,此次道歉事件的導火索是圍繞小米SU7 Ultra的兩次爭議。
一是車機系統更新后鎖住半數馬力,用戶需“刷賽道成績”才能解鎖性能。1500匹的超強馬力一直是小米SU7 Ultra的賣點之一,但如今需要“刷圈”才能實現的做法被車主視作侵犯了選擇權,也削弱了產品價值。對此,小米汽車深夜致歉,承認“溝通不足”,并暫停更新推送,承諾4至8周內推出修復版本。
二是被車主實測“打臉”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功能存疑。即需要4.2萬元選裝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既無法有效導流,也難以產生下壓力,直接從性能配件變成了“最貴”裝飾品。
面對該質疑,小米回應稱,該設計本為復刻原型車造型,滿足用戶對外觀的追求,散熱和導流僅是“附加功能”。為平息爭議,官方推出限時改配服務(可換回鋁制蓋)并贈送2萬積分補償,同時強調其1.3kg減重優勢及賽道實測表現。
這些回應未能完全撫平市場疑慮,疊加質量榜單爭議,小米需要重塑市場信任。
左宇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