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國際車展,作為全球規模最大、參展企業最多的汽車行業盛會,不僅是一場視覺與技術的盛宴,更成為全球汽車工業轉型的縮影。在36萬平方米的展區內,超1000家中外企業同臺競技,163款全球首發車型亮相,70%的展車為新能源車型,日均客流量超10萬人次。這場展會背后,折射出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質變,以及全球汽車產業從電動化向智能化加速演進的深層邏輯。
技術覺醒,中國車企從“規模領先”到“定義規則”
本屆車展的核心主題是“技術為王”。中國自主品牌以智能化、電動化為抓手,展示了從“市場跟隨者”向“技術定義者”的跨越。
智能化技術突破。廣汽埃安與滴滴聯合推出的L4級前裝量產Robotaxi,計劃2025年底下線,標志著中國企業在高階自動駕駛商業化領域的實質性進展。小鵬汽車發布的720億參數自動駕駛大模型“世界基座”,將AI駕駛從“模仿人類”推向“超越人類”的維度。華為乾崑智駕ADS 4(參數丨圖片).0支持高速L3級自動駕駛,其商業化進程被行業視為2025年智能駕駛的里程碑。
電動化技術革新。比亞迪的“兆瓦閃充”技術實現充電5分鐘續航400公里,顛覆傳統補能體驗;蔚來推出自研5C超充電池,10分鐘補能400公里,成為電動化技術的新標桿。寧德時代發布的6C超充電池和鈉離子電池技術,則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在電池領域的全球主導地位。
底層架構創新。智己汽車的“線控數字底盤”和比亞迪的“云輦-M全線控底盤”,以全場景數字化控制重新定義車輛操控邏輯,展現中國企業在汽車底層技術上的話語權。
全球產業格局重構從,“中國市場”到“中國方案”
上海車展的國際化屬性愈發凸顯,吸引了來自90多個國家的6.3萬名海外觀眾,跨國車企的參展策略從“爭奪市場”轉向“融入中國生態”。
跨國車企的“中國本土化2.0”。大眾集團宣布增資240億元擴建合肥研發中心,聚焦中國市場的電子架構開發;寶馬在上海設立德國以外最大研發中心,其超感智能座艙技術將反向輸出至歐洲工廠。奧迪與上汽合作推出專為中國路況設計的E5 Sportback,豐田則成立雷克薩斯純電研發公司,由中國工程師主導產品設計。
供應鏈權力轉移。寧德時代、地平線等中國供應商展臺被國際車企代表“踏破門檻”,某德系品牌高管坦言“必須重新學習與中國供應鏈合作”。博世、法雷奧等國際巨頭加碼在華研發,德國采埃孚與中國企業合作開發區塊鏈汽車電子錢包,凸顯中國供應鏈的技術協同能力。
全球標準的話語權爭奪。中國主導的C-V2X車聯網技術已成為全球事實標準,蔚來換電網絡和小鵬Robotaxi的商業模式探索,正在定義下一代汽車生態。
從“流量泡沫”到“價值回歸”:行業理性化轉型
與往年不同,2025年上海車展呈現出明顯的“去流量化”趨勢。監管部門對“自動駕駛”“智駕”等模糊表述的強監管,倒逼車企回歸技術本質。華為在發布會上兩次修正術語,理想汽車將輔助駕駛系統命名為“AD Pro”,均體現了對技術安全的敬畏。
車企高管集體轉向長期主義:吉利宣布200億投資固態電池,長安公布500億研發計劃,比亞迪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達6.97%,遠超特斯拉和豐田。一季度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攀升至66%,印證技術紅利向市場紅利的轉化。
俠語:中國汽車工業的“新起點”
2025上海車展標志著全球汽車工業從“電動化上半場”向“智能化下半場”的過渡。中國憑借龐大的市場、完備的供應鏈和激烈的競爭生態,正從“創新策源地”升級為“規則制定者”。正如瑞銀所言:“看懂上海車展,就能預判未來。”當流量泡沫消散,唯有堅持技術創新、敬畏產業規律的企業,才能在全球變革浪潮中立于潮頭。這場盛宴落幕之際,中國汽車工業的“新起點”已然清晰——不僅是市場的勝利,更是技術與生態的全面引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