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醫休器械平臺旗下公眾號-醫休NNR
作者:康復哥
大家好,我是康復哥。
今天刷到《中國經濟周刊》的一篇深度報道——《“網紅醫生”的帶貨生意:“擦邊球”讓醫療科普變了味》。文中列舉了不少醫生賬號直播“擦邊”乃至涉嫌違規的行為,比如冒充身份、劇情作秀、跨專業推藥,以及用科普外殼來“軟帶貨”。
為了避免侵權,我們將內容完整截圖,并放置來源。
*以上內容來源自中國經濟周刊。
小編查看了一下評論區,基本都是對醫生直播帶貨表示否定的內容:
回頭看這篇文章信息,內容翔實、案例典型,也確實揭示了當前短視頻醫療內容生態中一些需要警惕的苗頭。但讀完之后,小編心里浮現出另一個問題:
如果一個從業18年的康復醫生都開始直播帶貨,到底是他“變了”?還是這個行業,早已變了?
在公眾印象中,醫生往往是體制內的“鐵飯碗”,是值得尊重、收入穩定的職業。但真實的情況是,在醫改深入、績效控費、“限耗”與“控量”的多重壓力下,尤其是在康復、婦幼、公衛、基層等科室,很多醫生的收入并不如人想象中“體面”。
晉升難、科研卷、科室資源不均、非臨床勞動被低估……越來越多醫生開始思考,除了看門診,我還能不能做點別的?
于是,有人選擇去寫書、開課、做自媒體;也有人走進了直播間,用自己的專業做點“副業”;還有人只是單純想“讓更多人知道我到底是干嘛的”。
他們并沒有背棄醫學專業,他們只是想在“主業不給力”的情況下,多一條出路。
我們不否認,在這片內容熱土上,確實有人打著“醫生”旗號博流量、蹭熱點、虛假宣傳,甚至制造醫療焦慮、夸大產品效果。
這類現象理應被規范、被清理、被處罰。這也是中國經濟周刊此次報道的價值所在。
但我們也希望在指出問題的同時,社會能看到更多那些真誠地希望傳播知識、用專業找到另一條出路的醫生們。
醫生帶貨,并非原罪;真正的問題,是沒有規則下的無序生長,而不是醫生本人的“野心”。
監管出臺是必須的。比如上海前不久發布的“互聯網健康科普負面行為清單”,就是一個良好的信號——它不是“一刀切”,而是開始嘗試在“傳播”與“合規”之間尋找平衡。
我們相信,隨著規范和引導逐步落地,醫生在平臺上說話會更加放心,也更能專注于講好內容,而不是走流量捷徑。
真正的理想狀態,不是讓醫生“閉嘴不說”,而是讓會說的醫生,敢說、有尊嚴地說,有邊界地說。
“帶貨醫生”不是敵人,真正的敵人是讓醫生只能靠直播謀出路的系統性困境。
在今天這個信息泛濫、專業貶值的內容平臺上,醫生們的努力不該只有“規避違規”的焦慮,也應該有發聲的權利、被信任的機會、合理的回報機制。
如果我們真的在意醫學知識的權威性、科普內容的質量,與其問:
“醫生直播帶貨到底對不對?”
不如問:
“有沒有一種方法,讓醫生既能被看見,又不被流量綁架?”
這,才是真正值得行業一起思考的問題。
你怎么看醫生直播帶貨?歡迎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