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養育人類的大地母親
天,威嚴而崇高,宛如一位父親;地,溫厚而穩重,恰似一位母親。因此,古人將天稱為皇天,地稱為后土。對后土的敬仰,源于對土地的崇拜,因為整個人類社會都建立在土地之上,它如此親切且不可或缺。
土地承載著萬物,也是人類精神與肉體的棲息之地。因此,先民們對腳下的這片土地懷有深深的敬仰之情,尊崇天而親近地。相對而言,土地顯得厚重而溫和,古人崇拜并信賴土地,很早就開始對土地進行獻祭。自遠古以來,人們便將土地人格化,尊為地神,即土皇,也稱后土。后土是一位女性神祇,民間通常稱其為后土娘娘,其職責在于掌管陰陽造化、山川河岳。
在古代神話傳說中,后土是共工氏的女兒,根據中國古代的傳統觀念,天被視為陽,地被視為陰。甲骨文中的“后”字也呈現為女性形象。“土”字則被解釋為“吐也,能吐生萬物也”。
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中,后土享有崇高的地位,位列“四御”之第四位,是一位掌管大地山川的女性神祇,其尊號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
唐朝時期,神仙居住的天界有了更為細致的劃分,天界被劃分為三十六天。根據天地感應的理論,天上有三十六天,地下則有三十六地;天上有天帝,地下則有后土。后土之下設有三十六位土皇,他們負責掌管陰陽,化育大地,消除幽暗,引導神明。
道教的宮觀通常會在四御殿中供奉后土的神像,在舉行大型齋醮法事(即道場)時,還會供奉三十六天帝和三十六土皇的神位。
自唐代以來,隨著風水堪輿學的普及,人們在進行動土、上梁、鎮宅、安宅、建橋、鋪路等活動時,都會舉行禮謝土皇的齋儀,以祈求道路橋梁暢通無阻、家宅平安、降福消災。
在南方地區的墓葬旁,通常會豎立一塊刻有“后土”字樣的小石碑,這表明后土崇拜有著悠久的歷史,并且至今仍在民間流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