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5月10日,國內媒體體育產業獨立評論談到了國安主帥塞蒂恩炮轟俱樂部基地的問題。
該媒體認為國安基地問題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第一是土地問題,北京國安的訓練基地之困,折射出民企運營中超俱樂部所面臨的結構性難題。想要破局,單純靠民企的投入并不現實,需要包括政府層面在內的各相關方積極聯動,形成協同效應。
北上廣深這些超一線城市,寸土寸金,包括體育用地在內的土地資源都極其稀缺,拿地成本高昂。
民企拿地的途徑只有一條,就是以高昂的市場價格參與競拍。即便在房地產遇冷的當下,競拍下一塊體育用地的成本同樣不菲。
第二是資金問題,即便面對同一塊訓練基地,國企背景的俱樂部和民企背景的俱樂部,態度也截然不同。建造訓練基地成本,以及日常運營成本,并不是一個小數目,國企俱樂部長期依靠母公司輸血,或者地方政府強有力的支持,資金來源穩定,運營壓力并不大,能夠承擔訓練基地等長期重資產投入;而民企俱樂部資金來源全部依賴自有資金,完全取決于母公司的經營狀況。
面對訓練基地這種“重資產”,民企俱樂部只能望而卻步。他們恨不得一塊錢都掰成兩瓣花,好鋼都用在了“引援”等刀刃上了,四處流浪找便宜的訓練基地就成為了常態。
該媒體接著表示,面對現實的困境,民企俱樂部一味地抱怨也無助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應該積極尋求破局之道。
這道難題也并非完全無解。PPP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可能是解題的一把鑰匙。
一些具有公益性質的基礎設施建設或者公共服務項目,往往采納的方式由當地政府牽頭,通過引入社會資本的方式解決資金困局。現在這也已經成為體育場館建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對于增加供給、降低運營風險,以及轉變政府職能都有著直接的推動。
該媒體最后總結道,北京國安的訓練基地之困,絕非一家俱樂部的個案,而是中國足球改革進程中“職業化程度不夠”的縮影。在現行體制下,國企俱樂部憑借政策紅利占據資源優勢,而民企只能陷入“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困境之中。
要真正破局,需從三方面發力:政府層面,爭取給予民企相應的資源和政策扶持;資本層面,通過融資、貸款貼息等手段,積極引入社會資本;俱樂部運營層面,積極探索訓練基地的商業化運營,減少對外部資金的依賴。
中國足球需要從“短期燒錢”模式向“長期可持續發展”轉型,這是職業化改革的必由之路。訓練基地就是這條改革之路上必須邁過去的一道坎,現在難題依舊擺在北京國安面前,看看他們何時能夠找到真正的破題之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