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高血壓患者每天都在嚴格控制飲食,看著飲食表過日子,鹽也吃得少,調料也清淡,但血壓卻總是降不下來。吃藥、體檢、檢查,該做的都做了,可血壓還是在高值邊緣徘徊。其實,問題并不只出在吃鹽上。
真正推高血壓的“隱形殺手”
1. 熬夜
現在很多人熬夜不是為了工作,而是習慣性地拖著不睡。明明已經沒事干了,還要拿著手機滑到深夜兩點。睡眠時間縮短、睡眠結構被打亂,會讓交感神經持續興奮,導致血壓在本該下降的夜間持續維持高位。
正常人深睡時血壓應下降10%左右,這個機制叫“夜間血壓下降”,是心血管的自我保護。如果長期不下降,早上起床時血壓就容易異常高,增加腦卒中和心肌梗死風險。研究指出,長期睡眠少于6小時者,高血壓發生風險提升37%。清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橫斷研究表明,入睡時間晚于凌晨1點人群中,收縮壓均值比入睡時間在22點前人群高出6.8mmHg。
2. 焦慮
情緒對血壓的影響常被低估。交感神經一旦被情緒激活,血壓立馬就能上來。如果每天都在焦慮、煩躁、擔心、急火攻心的狀態下生活,神經系統就會長期處在興奮狀態,導致動脈持續收縮,基礎血壓維持在高位。這種高,不像吃鹽那樣能靠調飲食來調,是神經-內分泌系統本身出問題。有些人血壓白天偏高,晚上正常,一查是“白大衣高血壓”或者“情緒型高血壓”。不發火的時候沒事,一生氣就飆到160,等平靜了才降下來。很多人誤以為這不算高血壓,其實這種類型對心腦血管的損傷不比持續型小。有研究指出,情緒波動大的人群動脈硬化指數顯著高于情緒穩定者,而且冠心病發生率高出22%以上。
3. 久坐
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運動,但有一點可以做到,就是別一天坐8小時不挪窩。久坐會讓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心臟泵血增加負擔,血壓也容易被拖高。更關鍵的是,長期久坐的人胰島素敏感性下降,血糖波動更大,胰島素抵抗會進一步影響血管的舒張功能,血壓控制也更難。美國心臟協會的指南中明確指出,每坐一個小時就應起身活動5分鐘,哪怕只是原地踱步。一項對辦公人群的追蹤發現,每天站立時間不滿1小時的人群中,高血壓患病率比每日站立超2小時者高了29%。
4. 不吃早餐
有人為了減肥,有人為了省事,也有人就是起得晚,早飯干脆不吃。早晨空腹狀態下,交感神經更活躍,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水平上升,本就容易導致血壓波動。如果再沒有攝入食物調節血糖,身體會動用糖皮質激素、升糖素,這類激素同樣也會升高血壓。一項在韓國開展的群體研究中顯示,不吃早餐者的高血壓風險增加了1.31倍。
5. 喝水太少
很多人一天不主動喝水,全靠吃飯帶點湯水撐著。身體輕度缺水時,血容量下降,血管收縮,交感神經被激活,血壓就會上升。更嚴重的是,缺水會讓血液粘稠度增加,增加血管阻力,讓心臟泵血更費力。長期缺水還會影響腎臟調節血壓的能力,導致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紊亂。有數據指出,平均每天水攝入少于1200毫升者,出現高血壓的風險提升約28%。
如何科學應對?
1. 調整生活習慣
早睡早起:保證每晚7-8小時的睡眠時間,盡量在22點前入睡。
控制情緒:學會調節情緒,避免過度焦慮和憤怒。可以通過聽音樂、散步等方式緩解壓力。
避免久坐:每坐1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哪怕只是原地踱步。
吃好早餐:早餐不需要復雜,一杯牛奶、一份粗糧足以維持清晨的代謝平穩。
多喝水:每天保證攝入1500-1700毫升的水。
2. 飲食調整
低鹽飲食:每人每日食鹽攝入量逐步降至5克以下。
增加鉀攝入:多吃富含鉀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和豆類。
適量蛋白質:多選擇奶類、魚類、大豆及其制品作為蛋白質來源。
控制脂肪攝入:減少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攝入,選擇橄欖油、菜籽油等不飽和脂肪。
多吃蔬菜水果:每天蔬菜攝入量至少500克,水果攝入量200-400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