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老輩人常說“言多必失”,尤其是過了60歲,跟人嘮嗑更得講究個“分寸”。有些話年輕時說沒啥,上了年紀再掛嘴邊,不知不覺就招人嫌。不是咱心眼多,是人情往來講究個“舒服”——這5句話,真得收收了。
一、“我年輕的時候,可比你能吃苦多了!”——老黃歷翻多了,晚輩心里直犯堵
好多大爺大媽跟年輕人聊天,總愛提當年:“我20歲就扛麻袋,你們現在坐辦公室吹空調,懂啥叫辛苦?”本意想“憶苦思甜”,可晚輩聽著像“隱性批評”。就像鄰居張叔,每次女婿來家里,都要講自己當年騎自行車跑業務的事,女婿后來跟媳婦說:“爸是不是覺得我吃不了苦?”
時代不一樣了,現在年輕人壓力也不小:房貸車貸、996加班、養娃教育,苦的滋味不一樣。咱要是想拉近距離,不如說:“你們現在上班也不容易,周末多睡會兒,家里活我幫襯著。”夸夸晚輩的不容易,比翻老黃歷暖人心。
二、“我這是為你好,聽不聽隨你!”——為你好的話,說得太滿招人煩
小區王阿姨總勸閨女:“別老買貴衣服,攢錢才是正理!”閨女說“媽,我賺錢就是為了過得舒服”,王阿姨接著說:“我還能害你?不聽拉倒!”結果閨女后來啥事都不跟她商量了。
咱當父母的,操心是本能,但“為你好”三個字,說得太硬氣,就像給人套上枷鎖。孩子結婚十年沒要娃,咱可以說:“你們日子過得開心就行,啥時候想生爸媽都支持。”給建議留個口子,比“必須聽我的”強百倍——畢竟,晚輩要的不是“對錯”,是“被尊重”。
三、“你怎么還不結婚/要孩子/買房?”——別人家的私事,別當“關心”隨便問
樓下李大爺見著熟人就問:“你兒子多大了?還沒對象啊?”人家尷尬笑笑,他還接著說:“別挑了,差不多就行!”有次撞見小區姑娘小劉,直接問:“你都30了,打算啥時候要孩子?”小劉當場冷臉:“大爺,我離婚了,您不知道嗎?”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結婚生子買房,都是別人的“心頭事”。咱要是真想關心,不如說:“現在年輕人壓力大,自己過得舒心最重要。”把“質問”換成“體諒”,別人才愿意跟咱嘮真心話——誰都怕被當成“催命符”,尤其是咱當長輩的,少戳人痛處,就是積口德。
四、“我孫子可厲害了,一年級就得獎!”——夸自家娃別太滿,給人留條臺階下
胡同里趙奶奶逢人就曬孫子:“我們小寶作文比賽拿第一,獎狀貼滿墻!”有回遇著隔壁張奶奶,人家說“我孫女拼音還沒學利索”,趙奶奶接著說:“孩子得從小抓,不然落后了難趕上。”張奶奶扭頭就走,后來見著她都繞著走。
隔輩親咱都懂,但夸孫子別捎帶踩別人。人家孩子成績一般,咱可以說:“小孩健康快樂就好,獎狀啥的都是錦上添花。”給人留面子,就是給自己攢人緣——再說了,孫子優秀是咱的福氣,低調點,福氣更長遠。
五、“以后你們可得管我,養老不能少!”——把“商量”說成“命令”,孩子心里直打鼓
老家親戚劉叔,剛退休就跟倆兒子說:“我老了動不了,你們一人一個月輪流養我,錢也得平攤。”大兒子說:“爸,我們商量下怎么安排更合適。”劉叔瞪眼:“有啥好商量的?養老人天經地義!”結果兒子們后來躲著他,連電話都少打。
養老是大事,但咱得把“要求”換成“商量”:“我現在身體還行,你們忙你們的,需要搭把手時跟你們說。”孩子主動孝順,比被逼著盡孝強太多——再說了,現在年輕人壓力大,咱多體諒他們的難處,他們反而更愿意上心。
人過60,圖的是個家和萬事興。說話就像包餃子,皮太硬了硌牙,餡太滿了露湯,講究個“剛剛好”。少翻老黃歷,少給人添堵,多體諒別人的難,多夸夸別人的好,嘴上有把門的,福氣才能找上門。您說是不是這個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