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溫廢唐稱帝后,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在這個政權更迭如走馬燈的時代,僅僅五十余年間就出現了五個王朝。
此時藩鎮割據、武人干政成為主旋律,社會動蕩、皇帝被殺或被廢的事件頻發。
在這樣的鐵血亂局中,出身微末的郭威一步步從底層武官崛起,最終成為改寫歷史走向的關鍵人物。
郭威出身官宦家庭,但年幼時經歷動亂,不幸失去了父親和母親。
當時年幼的郭威被姨母收養才得以在亂世中存活,而這段寄人籬下的生活,也讓郭威早早體會到人間的冷暖艱辛。
很快到了及冠之年,郭威選擇投身澤潞節度使李繼韜軍中,逐漸從基層武官晉升為將領。
并因輔佐劉知遠有功被任命為樞密使,掌管全國軍事,成為后漢政權的核心人物。
劉知遠去世后,郭威卻迎來了殺機。
漢隱帝劉承祐性格猜忌,與親信李業密謀先誅殺楊邠、史弘肇等大臣,隨后下詔密令鄴都監軍王峻誅殺郭威。
消息走漏后郭威的在京家眷全部遇害,驟失至親的郭威面對朝廷的屠刀,不得不舉起“清君側”的大旗,率天雄軍南下。
郭威大軍于行進途中勢不可擋,很快就斬殺了漢隱帝,但郭威并未倉促稱帝,而是先行迎立劉知遠之侄為帝。
就在這時,邊境急報傳來“契丹大軍南侵”,郭威便暫時放下朝局率軍北上。
就在行軍途中發生了讓人意想不到的事,軍中數萬將士突然鼓噪喧嘩:
“皇帝須侍中自為之,天下事決不在劉赟!”
話音剛落,士兵扯下黃旗披覆于郭威之身,剎那間,眾人高呼萬歲,萬歲之聲響徹四野。
這時候眾人才恍然大悟,一切都是郭威設下的局。
契丹入侵實為謊報,將士嘩變前已得到郭威默許。
這樣一來,郭威的帝位就算得上是順應民意了。
郭威返回汴梁后還上演了一套完整的禪讓流程。
先由太后下詔廢黜劉赟,再由滿朝文武上表勸進,最后郭威勉強接受,登基史稱后周。
這種“被迫稱帝”的模式巧妙借用儒家“天命靡常,有德者居之”的理論,將軍事政變包裝成“順應天意”的禪讓。
既減少了天下士人的抵觸,又為政權合法性背書。
郭威稱帝后,針對五代積弊推行改革,將官田分給百姓,嚴懲貪腐、整頓禁軍、提升軍隊凝聚力。
這些舉措雖因郭威在位僅三年而未能完全落實,卻為養子柴榮的“顯德中興”鋪平了道路。
而郭威開創的“黃袍加身”模式,也在十年后被其部下趙匡胤完美復制。
陳橋驛兵變從地點選擇、契丹入侵的借口,到將士擁立的流程,幾乎是郭威戲碼的重現。
不同的是趙匡胤將“黃旗”換成了真正的黃袍。
如今看來,郭威出身微寒卻能在軍閥混戰中崛起,盡管在位時間短暫,卻通過改革扭轉了五代以來的衰敗氣象。
他披上的那襲黃旗不僅開啟了個人的帝王之路,更標志著五代武人政治向宋代文官政治轉型的開端。
趙匡胤建立北宋、終結亂世的功績背后,實則有著郭威二十余年軍事與政治實踐的深厚積淀。
這位被歷史迷霧遮蔽的“黃袍加身第一人”,終究在五代史冊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