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一所“閱讀學校”,讓閱讀成為學校的“第二教學大綱”,這是廣東省廣州市華僑外國語學校黨總支書記許昌良在閱讀蘇霍姆林斯基著作后的收獲。秉持“共生閱讀”理念,從學校、家庭到社區,許昌良正以閱讀的方式辦一所面向未來的“大學校”。
作者 | 本報記者 劉亞文
| 白宏太 李朝霞
許昌良廣東省廣州市華僑外國語學校黨總支書記,正高級教師、語文特級教師,廣東省督學,廣東省德育指導專家委員會成員,2025年廣東省勞動模范。
對廣東省廣州市華僑外國語學校(簡稱“僑外”)的家長來說,每周閱讀許昌良推薦的文章已成他們的習慣。作為學校黨總支書記,無論事務多么繁忙,許昌良都會將閱讀過的好文章用自己的話重新寫下來,變成一篇篇娓娓道來的“育兒心得”,推薦給家長。幾年時間,他已經積攢了幾百篇薦讀文章。
“我始終相信,閱讀是育人的重要方式,閱讀是教育的理想國,是實現五育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路徑。”許昌良說。
閱讀,也讓僑外這所有著70年辦學歷史的學校煥發生機。在這里,許昌良提出“共生閱讀”理念,從學校、家庭到社區,閱讀如一股神奇的力量,讓這里變成一所“大學校”,讓教育變得生動而美好。
在“共生閱讀”中改造學校
一天,許昌良走進校園,一道特別的風景吸引了他:在圖書館前那棵有著近70年歷史的大榕樹下,3個孩子正坐在樹根上出神地閱讀。他悄悄拿出手機拍下這一幕,這張照片從此成了他的微信頭像。
這不經意的一幕引發許昌良更多的思考:“對學校教育而言,閱讀某種程度上也具有‘樹根’的意義。”
在僑外,學生每天的教育生活是在閱讀中開始的。學校構建了“五閱育人”課程體系,設計了晨讀、趣讀、靜讀、序讀、E讀等課程,以及覆蓋全學科的一至九年級階梯化閱讀書目。
“學校提出班主任要進教室陪學生晨讀,起初我很不理解。”四年級班主任易敏坦言,從一年級接手班級開始,她每天都會早早走進教室拿起一本書讀。學生陸續進班,看到老師在讀書,也都像老師一樣打開書本……4年過去了,如今每天清晨走進教室,都能聽見書頁翻動的聲音。
當閱讀融入學校的教育生活,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數學課上,教師李夢倩要和學生一起求解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為此每個小組都拿到一個土豆,討論如何設計實驗方案求土豆的體積。與一般的數學課不同,在課堂導入環節,學生閱讀了《阿基米德巧破皇冠案》的故事,借助故事的啟示測算土豆體積的方案也就脫穎而出,而閱讀貫穿了這節課的每個環節。
“在這樣的課堂上,閱讀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但更大的價值在于閱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容易進入的路徑,讓學生愛上數學。”許昌良說。
隨著《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印發和教育部“全民閱讀標準建設工程”的啟動,閱讀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在許昌良看來,不少看似轟轟烈烈的閱讀活動并沒有走出功利化、碎片化、淺表化、單一化的怪圈,仍是一種為了考試分數的“生存式閱讀”。為此,許昌良倡導“共生閱讀”,讓閱讀變成一種教育文化和育人方式。
為了消除學生對化學學科的畏難情緒,化學教師劉柳從閱讀中找到辦法,每到八年級暑假,她就會提前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外讀物,如《DK百科全書》《化學的奧秘》……生動有趣的科普讀物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了解化學,也萌生了學習化學的興趣,進入九年級后順利度過學習的入門期。
數學教師聊先喜迷上了《道德經》,從中總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數學學習方法,讓學生以思維訓練替代題海戰術,提升數學思維能力,攻破學習難關。
隨著教師閱讀積淀的豐厚,學校各學科組的教研活動、課題研究也常以跨學科的方式展開。與此同時,許昌良也以閱讀的方式改造學校,從學校圖書館、年級分館、樓廊閱讀空間到班級圖書角,創設一個“時時可讀、處處可讀、人人可讀”的閱讀環境。
從“閱讀”教育家走向全面育人
這幾年,僑外的教師發現,隨著學生閱讀量的增大,課堂正進入一種深度學習的狀態。
“在僑外,學生不是為了中考海量‘刷題’,而是在海量閱讀。”有著25年教齡的物理教師邱巴樂笑道。在他的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寬廣的知識面和深度思考常讓他又驚又喜。講到初中物理的力學部分,學生已經與他探討流體力學、空氣阻力、彈道方程。一個學生為了研究子彈的飛行,不惜把小時候心愛的玩具槍拿來拆解。
在這樣的深度學習背后,閱讀改變的不僅是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還改變了“教”與“學”的關系。
進入七年級后學生開始整本書閱讀,他們時不時冒出的“另類”問題讓語文教師黎硯有點措手不及。“老師,我發現《水滸傳》有些描寫太血腥了,真的適合我們讀嗎”“老師,《詩經》里有好多情詩啊,這是在公然討論愛情嗎”……
細細思考,黎硯感覺學生已不再滿足于知識學習,而是開始試著理解人性、認識社會。于是在課堂教學之余,黎硯借助閱讀為學生搭建成長的階梯。當許多人為電子產品對學生的負面影響憂心忡忡時,黎硯和學生在共讀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中建立共識——人類不能否定媒介的進步,也不能在網絡時代沉溺于膚淺的娛樂,要學會為自己“限速”。
閱讀也帶來了意外收獲。僑外校長李曉玲介紹,近年來僑外學生的心理健康預警大大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分析原因時發現這與學生的閱讀量呈正相關。而這正是許昌良期待的。
閱讀是學校的“第二教學大綱”,多年前許昌良被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著作中這樣的論斷所震撼,這似乎是他一直想說又沒有說出的話。
至今已有40年教齡的許昌良,曾是江蘇省最年輕的語文特級教師,以主張“沉靜語文”而聞名。閱讀是他專業成長的利器,也是他倡導的教學方法。隨著走上學校管理崗位,許昌良對閱讀的認識又有了升華,開始“閱讀育人”的探索。
“當我從閱讀的視角重讀蘇霍姆林斯基時,發現重視閱讀的育人價值是蘇霍姆林斯基思想的重要觀點之一,甚至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應創辦‘閱讀學校’。”懷著這份欣喜,許昌良把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讀了個遍,從中梳理出關于閱讀的100個觀點和方法。“他的基本觀點可以歸納為,閱讀可以豐富人的智力背景,是解決后進生問題的重要手段,是實現人的情感發展的重要路徑。一言以蔽之,就是閱讀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
2017年,許昌良作為高層次基礎教育領軍人才被引進廣州,在僑外進一步提出“共生閱讀”理念,以閱讀為“母教育”,通過全員閱讀、全程閱讀、全學科閱讀、海量閱讀和自由閱讀,構建學校的閱讀育人體系。
就在去年,作為學校“共生閱讀”實踐的階段性成果,許昌良出版了一本新著《讓學生愛上閱讀》,梳理提出了100條學生閱讀指導方法。在許昌良心里,這本書既是基于蘇霍姆林斯基閱讀思想的創新實踐,也是對這位教育家的致敬。
讓家庭在閱讀中共生
2024年“世界讀書日”前夕,僑外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家庭共生閱讀札記展示活動,200多位家長涌入校園,相互欣賞彼此的閱讀札記。
“通過這樣的活動,我不僅學會了如何科學閱讀,而且改善了親子關系,讓我慢慢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家長李晶說,孩子升入小學高年級,與自己的溝通越來越少。后來學校在寒假開展家庭閱讀札記活動,鼓勵親子共讀,同寫一本閱讀札記。“那時,我和孩子寫了許多篇札記。我忽然意識到不是孩子不愿意溝通,而是我忽略了孩子溝通的愿望。”
面對孩子成長期的困惑,面對家庭教育中的各種問題,“共生閱讀”提供了一種更柔和的方式,成為親子關系的潤滑劑,受到越來越多家長的認可與支持。
但一開始并不是這樣。許昌良記得,剛到僑外計劃推動家庭閱讀建設前,調查問卷剛設計好還沒有發放下去,就有家長提出強烈抗議。
家長的抗議沒有讓許昌良氣餒,他巧妙調整策略,在小范圍內了解家長的閱讀狀況,從中找到了推進家校共讀的策略。
為什么家長必須讀書?許昌良從自身經驗出發,認為閱讀是家庭教育的起點。他的兒子在他影響下,從小保持廣泛閱讀的愛好,以優異成績考取劍橋大學博士。后來,他的兒子在給父親的一本書作序時提及,童年時的閱讀經歷讓他受益匪淺。
懷著對閱讀育人的篤定信念,許昌良不急不躁,帶著學校管理團隊堅持讀書研討,這樣的率先垂范逐漸讓家長接受、理解。許昌良抓住契機,有條不紊地構建家校共讀體系:開設“新父母學校”,引領家長愛讀書、會讀書;依托“小種子閱讀坊”,邀請知名作家和家教專家開展專題培訓;開展“家庭書房”評選,并讓優秀家長分享經驗。
“孩子到這兒讀書后我才知道,在僑外居然還有‘家長作業’。”家長韓珍笑稱。她說的“家長作業”就是寒暑假的親子共讀任務——學校列出推薦書目,要求家長與孩子共同撰寫讀書札記并相互評價。
韓珍對這樣的“家長作業”一點都不反感。“許書記有一個觀點我特別認同,那就是不要讓功利性閱讀破壞了孩子的閱讀興趣。我希望孩子終身保持對閱讀的喜愛。”
如今在僑外,一批愛讀書的家長形成了越來越強大的教育正能量。學校組建“閱讀點燈人”團隊,讓家長擔任志愿者,傳播閱讀經驗,面向家長群體和社區組織各種閱讀活動,形成“家長教家長”的互助氛圍。家長甚至自發組織了“僑外圖書漂流群”,讀過的好書都在群里分享交流。
這正是許昌良理想中的“共生閱讀”情景:家庭以自由探索守護閱讀初心,學校用專業引導培育思維品質,二者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呵護孩子成長,共享教育幸福。
把社區變成“閱讀大學”
創辦于1955年的僑外,即將迎來建校70周年。而學校所在的廣州市華僑新村,見證著一段珍貴的歷史。
1955年,為安置歸國華僑,華僑新村興建。懷著對新中國的熱愛,在印尼歸僑王源興的倡議下,廣大僑胞捐資在廣州興建了華僑小學,即僑外前身。多年來,這些華僑的后人雖離開了華僑新村,仍惦念著這所學校,不斷資助學校。
來到這樣一所見證歷史的學校,面對被列為文物保護社區的華僑新村,許昌良心里油然升起一份神圣的責任感,他希望通過“共生閱讀”把這里變成一個“教育理想國”。
怎樣讓社區也成為“共生閱讀”的一部分?許昌良帶著學校教師走進街道社區,提供師資、課程、平臺,目標是培育“華彩人生·樂讀共生”社區文化品牌。他們的這一舉動得到社區居委會的大力支持。為了鼓勵居民多讀書,華僑新村社區從改造閱讀環境入手,設計適合坐著閱讀的廊道,呼吁社區內的咖啡館、銀行等在公共區域設置圖書角,保證居民無論走到哪里都有書可讀。
在僑外的協助下,華僑新村所在的華樂街道推出大型閱讀活動“書香朗讀大賽”;僑外教師節假日走進社區舉辦“共讀一本書”閱讀分享會、青春期社區家長講堂,帶動社區居民共讀;街道也邀請街區內老居民講故事、談經歷,通過閱讀口述歷史記錄、觀看專題展覽,介紹華僑新村的發展歷程。
青菜崗社區黨委書記、區委會主任魯小蓮還記得,曾經苦口婆心動員居民參加閱讀活動,但人們的熱情并不高。社區工作人員“曉以利害”,家長在半信半疑中帶孩子參加了一兩次社區閱讀活動后,很快就被吸引……伴隨著參加社區閱讀的孩子和家長越來越多,受益的群體不斷壯大,鄰里關系也更和睦了。
多年來,許昌良無數次與街道溝通交流,學校與社區共建閱讀基地,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質閱讀資源和環境。天勝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陶志純發現,社區很多角落都能看到讀書的身影。
去年6月,僑外在華樂街黨群服務中心舉行了“共生閱讀”啟動五周年暨社區基地授牌儀式,街道、社區與僑外在閱讀領域的合作走向深化。“僑外為社區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推動了街道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意義廣泛而深遠。”華樂街道黨工委書記譚建光評價。
下一步,僑外將與社區一起重點打造社區閱讀課程,為居民閱讀提供更系統、更專業的指導,華僑新村的“華僑書院”也將改造完成。
今年3月,《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公布,一系列新的舉措都直指書香社會建設。這讓許昌良心懷憧憬,在家校社的密切聯動下,一個以社區為依托、充滿人文色彩和智能化設施的未來社區“閱讀大學”或將出現。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