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西海域
大嶝海域
漫步鷺島,碧海藍天共一色。廈門美麗海灣建設,再迎里程碑時刻——5月9日,福建省生態環境廳正式公布第二批8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和13個美麗海灣名單,廈門市大嶝海域、西海域榮膺省級美麗海灣優秀案例。至此,繼廈門東南部海域、同安灣獲評國家級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后,廈門市4個美麗海灣均獲評美麗海灣優秀案例。這也標志著,廈門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域美麗海灣,且所有海灣均為優秀案例。
廈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實踐地。美麗海灣建設是美麗中國建設在海洋生態環境領域的集中體現和重要載體,也是深化拓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廈門實踐”的具體行動。
“一直以來,廈門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高度重視美麗海灣建設工作,不斷改善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堅持陸海統籌、生態修復、城海相融,構建‘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美麗海灣。”廈門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呂嘉揚表示。
“下一步,西海域、大嶝海域還將申報國家級第四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爭創國家級全域美麗海灣。”廈門市生態環境局海洋生態環境處相關負責人稱。
光榮榜
2023年8月,生態環境部發布全國第二批12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廈門東南部海域入選并榮登榜首。
2024年1月,同安灣獲評福建省第一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
2024年2月,廈門東南部海域美麗海灣優秀案例《推進海灣治理一體化 共享人海和諧——廈門市思明區加快推進美麗海灣建設》,入選全國干部學習培訓教材《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案例選:生態文明·國家安全篇》,并被生態環境部納入生態文明建設“廈門實踐”亮點經驗做法,向全國推廣。
2024年4月,生態環境部印發《美麗海灣建設提升行動方案》,將廈門列為全國7個全域推進美麗海灣建設的試點城市之一。
2025年1月,同安灣獲評國家級第三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
美麗海灣點擊
東南部海域
俯瞰東南部海域,清澈海水呈現出深淺不一的藍,細軟沙灘綿延不絕,城市巧妙地融入其中……如今的東南部海域,已蝶變為國家級親海宜居型美麗海灣。污水“兩高指揮部”的成立,污水處理“三個一百”的實施,讓思明區成為全省污水收集率最高的城市建成區。常態化的陸海統籌治理,更是恒久守護著這片海域的清澈透明。
觀音山、鼓浪嶼東岸等沙灘,經過保護與修復,已煥然一新。總面積逾65萬平方米的沙灘,成市民游客親海好去處。海洋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建立,讓廈門成為為數不多在城區就能看見中華白海豚的城市。
溪頭下“中國最浪漫婚紗村”、“黃金海岸線”環島路等親海區域的打造,使得特色濱海旅游和影視產業蓬勃發展。隨著國際馬拉松、海峽兩岸春節焰火晚會等賽事活動的常態化舉辦,讓這片海域煥發無限生機。
同安灣
近年來,廈門以“沙灘修復+重構濕地”的生態保護修復策略,為同安灣披上了新華服,將其建成國家級親海宜居型美麗海灣。環東浪漫線等地,83.2萬平方米的沙灘如同金色綢帶。下潭尾濕地公園110.5公頃的紅樹林濕地,綠意盎然……
同安灣以“軍營、白交祠村-東西溪-同安灣”為試點,系統推進美麗鄉村、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美麗城區、美麗園區建設,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秉承“先保護、后開發”的原則,廈門創新融合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和投融資模式,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
逐綠前行顏質雙升
生態韌性海灣 大嶝海域這樣建
這里水清灘凈,2024年春夏季近岸海域水質排名位居全省第一;這里魚鷗翔集,白海豚出現次數為全市觀測點之最,紅鷸、黑翅長腳鷸等數十種鳥類在此歇腳覓食;這里人海和諧,同翔高新城翔安片區、火炬(翔安)產業園區、航空新城等發展平臺在這里集聚;這是兩岸融合熱土,福建省首個以“對臺”為主題的兩岸融合小鎮建成發展……多年來,大嶝海域逐綠前行,致力于生態性海灣建設。
一直以來,翔安區堅持“生態立區”、綠色發展,堅定貫徹執行先保護、后開發,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相得益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將韌性理念貫穿城市建設、發展全過程,為構建生態韌性海岸帶,促進海灣型城區綠色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秘訣1
系統化提升水系韌性 水清灘凈展新顏
“每個海灣有不同的稟賦,修復生態必須因地制宜。”翔安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為增強大嶝海域水系韌性,翔安區建立“流域-河口-海灣”污染防治聯防聯動機制,從山頂到海洋統籌推動“四水”聯治,系統推進污水“三環”共治、河海排口整治、海域養殖清退、海漂垃圾治理系列工作,重塑親海空間體系和自然生態系統,不斷提高海灣生態環境承載力。
值得一提的是,治理還被插上“智慧翅膀”——翔安區創新應用“智慧環保+高德工作地圖”系統,實現海洋環境保護、海漂垃圾治理等領域的數字化監管,該做法入選全國數字政府建設優秀案例。
成效是最好的說明,2024年,大嶝海域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點位比例保持100%。2024年以來,該海域海漂垃圾蓋度0.18‰,無垃圾帶,真正實現水清灘凈。
秘訣2
多舉措增強生態韌性 魚鷗翔集美如畫
大嶝海域面積100.16平方公里,岸線長度26.3公里。在大嶝海域,廈門治理者匠心獨運,打造出了省級綠色產業型美麗海灣。創新實施的“微水分治-污水共治-中水返治-棄水促治”水環境綜合治理機制,讓水系生態韌性倍增。岸灘修復、濕地重構、生態放流,一系列系統工程助力提升這片海域的環境承載力。
多年來,翔安區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按照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方式,實施“岸灘修復+濕地重構+生態放流”系統工程。
去年生物多樣性日當天,在翔安歐厝,30萬尾黑鯛、50萬尾黃鰭鯛被放流大海。在大嶝這片海域,已連續21年開展漁業增殖放流,放流赤點石斑魚、文昌魚和中華鱟等十余個品種,有力促進漁業資源恢復和發展。廈門、金門連續十年在這里開展兩岸聯合增殖放流活動,建立共同養護廈金海域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機制的同時,增進兩岸情誼。
近年來,為嚴格保護大嶝海域自然岸線,翔安區扎實修復小嶝島南側月亮灣、北側海豚灣沙灘,實施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將廢棄鹽場改造成陽塘公園,漫步其中隨處可見奔騰的海浪,魚鷗翔集優美如畫。
秘訣3
高標準建設韌性海灣 綠色發展添動能
毫無疑問,綠色低碳理念和生態保護要求,成為貫穿大嶝海域建設全過程的“主旋律”。近年來,翔安區以生態韌性海灣建設,為城區產業轉型升級、灣區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近年來,翔安區在該海域規劃建設翔安南部片區啟動區和全省唯一海洋高新區;打造亞太一流的現代化國際交通樞紐、航空產業中心,以及宜居宜業宜游的航空新城;培育壯大海洋生物科技產業,發展海洋信息產業與智慧海洋、海洋文旅等新經濟……使其成為廈門高質量韌性發展的新動能。
美麗海灣建設,既要“輸血”,也要“造血”。依托兩岸民俗文化、海洋文化、紅色文化等多元文化,翔安區用心打造“紅、藍、綠”三色主題旅游線路,吸引游客紛至沓來。最新數據統計,2024年,翔安區共接待游客653.64萬人次,旅游經濟收入達39.38億元,美麗海灣價值日益凸顯。
港產城一體化發展
綠色產業型海灣 西海域這樣造
清澈海水中,白海豚悠然游弋。紅樹林隨風輕擺,與潮聲輕輕合奏。郁郁蔥蔥的島嶼與錯落有致的城市建筑交相輝映,編織成一幅迷人的海灣風光畫卷……
從昔日的污染防治,到解決資源利用沖突,再到區域生態修復,這片海域實現了省級綠色產業型美麗海灣的生動蛻變。這是一場全方位、深層次的綜合整治,西海域因此成為國家藍色海灣整治的璀璨明珠。同時,廈門市還構建了跨行政區域的“大廈門灣海洋環保合作機制”,攜手流域上下游,共筑生態保護屏障,讓清澈的水源滋養這片海灣。在這里,港口綠色轉型成效顯著,集裝箱碼頭榮獲“亞太綠色港口”稱號。
一直以來,廈門牢記囑托,不斷踐行、豐富、拓展筼筜湖綜合治理的成功經驗,全面實施西海域綜合整治,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形成以港興城、以港帶產、以城促港的“港、產、城”相融共生的良性發展格局,打造綠色產業型美麗海灣。
亮點1
陸海統籌 “水清灘凈”煥發生機
廈門西海域面積67.2平方公里,岸線長度67.6公里,曾承載著納污、工業、航運、旅游等多重功能。然而,由于地處九龍江下游河口區,水動力條件不佳,加之早期無序的開發活動,嚴重制約了生態型海灣城市發展戰略的推進。
如何破解難題?廈門吹響了西海域綜合整治的號角——多年來,廈門市堅持陸海統籌、河海聯動,全力守護“水清灘凈”的生態底色。“通過海域養殖清退、海堤開口、全域正本清源改造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完成入海排放口整治,西海域水質得到顯著改善。”海滄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2024年,西海域三個國控點位均達到二類海水水質標準,海灣水質優良點位比例100%,海漂垃圾蓋度降至0.05‰,西海域煥發新生機。
亮點2
系統修復 生態樂園持續上新
在守護“水清灘凈”的同時,西海域生態系統的整體修復,也被擺在突出位置。比如,馬鑾灣片區、海滄灣和鰲冠灣開展了大規模生態修復工程,濕地重構、紅樹植物種植等措施緊跟而上,成功喚醒了“海上森林”的勃勃生機,為野生魚蝦幼苗庫、候鳥及海洋珍稀物種提供了棲息場所。
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國首個中華白海豚救護繁育基地的建立,更是為無數珍稀物種營造一個個生態樂園。在這片蔚藍大海中,中華白海豚種群數量穩定在60頭至80頭。自2011年以來,廈門已成功救護了瓶鼻海豚、海龜、中國鱟等珍稀海洋物種20余只,為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積極貢獻。
如今的廈門西海域,集納污、工業、航運、旅游、自然保護區等多功能于一體。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面積最大的海滄港區,以及象嶼綜合保稅區均位于西海域內。灣內為珍稀瀕危物種中華白海豚的核心保護區。
亮點3
港城相融 綠色港口提質增效
生態變好了,這片藍海也翻開了發展新篇——廈門市全面推進智慧綠色港口建設,6個碼頭獲“四星級中國綠色港口”稱號,全市集裝箱碼頭實現“亞太綠色港口”稱號全覆蓋,綠色港口建設達到亞洲一流水平。
與此同時,廈門市優化調整東渡港區功能布局,形成集貨運、郵輪、文創、商務、休閑、購物等產業于一體的城市綜合服務港區。2024年,郵輪母港實現營收4.99億元,母港郵輪接待艘次和人數位列全國第三。
一系列綠色“桂冠”接踵而來:2023年,海滄臺商投資區入選全國首批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產業園區,綠色智慧港口建設典型案例獲生態環境部推廣,海潤碼頭榮膺首批四星級“中國智慧港口”稱號,廈門港高品質郵輪碼頭及智慧、綠色港口建設提升入選交通運輸部第一批14個港口功能優化提升交通強國專項試點項目……所有這些共同奏響綠色發展和諧樂章。(記者 王玉婷 許曉婷 通訊員 林靜婕 陳智勇 王莉蘭 吳思泓 王朝陽 鄭瑜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