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興,文明興。” 在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的當下,生態文學如何緊扣時代脈搏?5月10日,2025 “青山碧水新湖南” 生態文學閱讀分享暨生態文學研討活動于中南大學圖書館舉行。高校專家學者、知名作家、環保企業負責人與文學愛好者匯聚一堂,共探生態文學創作與繁榮之路。
讓生態文學與生態文明建設“雙向奔赴”
“生態文學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行動中的哲學。” 中南大學工業文學創作與研究中心負責人聶茂認為,文學自誕生之日起,便與自然、生態環境結下不解之緣,湖南生態文學隊伍已走在全國前列,發展態勢良好。未來,還需從三方面持續發力:深化理論研究,構建中國生態文學話語體系;推動創作實踐,打磨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精品;加強國際傳播,以文學為橋梁,講述全球生態治理的中國方案。
“生態文學并非寄情山水的文字娛樂,而是以自覺生態意識,映照人與自然關系的創作。”湖南省作家協會生態文學分會代理主席黃亮斌在分享中強調,湖南生態文學若想實現創作突破,需探尋湖南從工業文明邁向生態文明的發展軌跡,而走進中南大學這所深度參與湖南近現代工業進程的學府,便是絕佳的切入點。黃亮斌表示,無論是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斐然成就,還是尚存的環境挑戰,都呼喚著更多高質量生態文學作品誕生。
生態文學在污染防治一線綻放光彩
黃亮斌創作的《湘江向北》,是全國首部系統書寫河流污染防治攻堅的著作。他分享創作歷程時提到,沿著地理與時間軸線,“百年老礦” 成為關鍵突破口。湖南作為中國有色金屬之鄉,現代工業在此起源,湘江的污染與生態破壞也由此發端。一部現代湘江史,幾乎就是一部濃縮的湖南社會經濟史與自然生態史。
研討會上,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王海鷹圍繞科技治污,分享中南大學參與湘江治理的成功案例;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朱建裕則從科研視角,暢談冶金、化工與生態文學創作的內在聯系。
活動現場,黃亮斌代表湖南省作家協會生態文學分會,向中南大學圖書館捐贈生態文學書籍,讀者代表聲情并茂地朗讀《湘江向北》等作品章節。
活動由湖南省作家協會生態文學分會、中南大學工業文學創作與研究中心、致公黨中南大學本部支部、中南大學圖書館聯合主辦,中南大學圖書館館長戴前偉主持分享會。
來源 |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記者:周月桂 廖慧文
提供環境新聞線索
環境新聞線索征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