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10日,日軍侵略廈門。國軍與廈門民眾頑強抵抗,可是只抵擋了3日,幾乎全軍覆沒。在廈門保衛(wèi)戰(zhàn)三天中,守軍打死、打傷日軍500人左右,而守軍445團1500人中,陣亡800余人,三營副營長和四個連長全部陣亡,全營僅生存6人。廈門保安隊、各炮臺守軍全部殉難,民眾在戰(zhàn)火中死傷多達三四千人。在城破后的巷戰(zhàn)中,廈門民眾組織的敢死隊,更是以長矛對付武裝到牙齒的日軍,其慘烈程度,是抗戰(zhàn)期間城市保衛(wèi)戰(zhàn)中罕見的。
5月10日15:00,急促的防空警報聲又將劃破廈門的上空,響徹全城,似乎在一遍遍地提醒:銘記歷史、不忘恥辱、忘戰(zhàn)必危、國強才能民安。
從2001年開始,廈門將每年的5月10日作為防空警報試鳴日,在全市拉響防空警報,至今已持續(xù)24年。為何選擇5月10日?那是因為這一天是廈門永難忘記的傷痛日、恥辱日——1938年5月10日,日軍開始進攻廈門,登陸廈門的日軍到處濫殺無辜,3天后廈門淪陷。此后,這座城市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熬過了七年多的苦難歲月。
廈門為何成為日本侵略者覬覦的目標?日本侵略者如何攻占廈門并實施暴行?鷺島軍民又展開了怎樣可歌可泣的抵抗?本期“廈門檔案故事”,將依據廈門市檔案館珍藏的抗戰(zhàn)史料,披露廈門淪陷的歷史真相,再現那段難以忘卻的記憶。
▌廈門為何會讓日軍垂涎三尺?
歷史資料顯示,日本對廈門的侵略野心由來已久。早在1874年,日本就曾派出“孟春”號勘測船秘密探測廈門港區(qū)水文地理,為其日后軍事行動作準備。日本侵占臺灣后,加快了對廈門的侵略步伐。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炮轟宛平城,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次年即把魔爪伸向廈門。
廈門為何會讓日本侵略者垂涎三尺?據廈門市檔案館工作人員介紹,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廈門港擁有天然深水良港優(yōu)勢,終年不凍不淤,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貿易港口,極具經濟價值。其次,廈臺關系密切,日本侵占臺灣后,廈門成為兩岸人民反對日本侵略的重要據點,給日本對臺灣統治造成威脅,日本統治者為鞏固對臺灣統治,處心積慮侵占廈門。第三,軍事上,日本如果占領廈門,就可以在廈門建設海軍基地,與日據臺灣相呼應,向北可斷中國海上交通,向南可為侵略中國廣東、廣西作準備,也可配合日本“南進政策”,為侵略東南亞打通南下交通線,對日本推行對外侵略國策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第四,作為當時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僑鄉(xiāng),大量僑匯經此中轉至國內各地,具有重要的經濟戰(zhàn)略意義。
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日本圖占廈門的行動也緊鑼密鼓,派遣大批間諜特務開展情報搜集工作,頻繁進行武裝挑釁。面對日本侵略者,廈門人民抗日熱情高漲,義無反顧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中。1937年8月22日,國民黨軍第157師奉命駐防廈門。入駐廈門后,第157師積極開展抗戰(zhàn)布防,一面加強防御工事建設,一面打擊日本間諜特務活動,在入駐廈門的第二天即查封了為日本侵略者服務的《全閩新日報》。1937年9月3日,廈門遭到日艦的猛烈炮擊和日機的轟炸,面對侵略,胡里山、嶼仔尾等炮臺的守軍奮起還擊,重傷日本軍艦“箬竹”號。此后,日艦頻繁對廈門、集美、同安等地進行炮擊轟炸,導致大量房屋被毀,許多無辜市民傷亡。
1937年10月26日,日軍占領金門后,迅速將其打造為進攻廈門的軍事基地——在金門修建機場,頻繁出動戰(zhàn)機轟炸廈門市區(qū)及軍事設施;同時擴建料羅灣港口,利用日軍軍艦頻繁炮擊廈門沿海地區(qū)。面對日軍武裝入侵的升級,第157師和國民黨廈門市政府在開展防御的同時,也制定了緊急應對方案。據廈門市檔案館館藏檔案記載,為應對極端情況,當時的廈門市政府對轄區(qū)內老幼婦女人數進行了調查統計,規(guī)劃了9處專用撤退碼頭,并擬定戰(zhàn)時交通設施破壞預案。
▲1937年10月29日,當時的廈門警備司令部通報日敵進攻廈門計劃致廈門海軍司令部、廈門市政府等的代電。
▌5月10日凌晨日軍強行登陸廈門
1938年5月9日夜晚,廈門各界人民按慣例舉行紀念“五九”國恥火炬游行,國民黨軍第75師(接替第157師)廈門守備隊部分官兵也趕赴市區(qū)參加紀念活動,深夜徒步走回五通駐地,已人困馬乏。誰能想到,幾個小時后,日本侵略者偷偷揭開進攻廈門的序幕。
1938年5月10日凌晨1時,以“加賀”號航母為首的日本艦隊從金門出發(fā),3時40分許,日本軍艦向廈門沿海的何厝、泥金、五通等處發(fā)起炮擊。4時許開始,日本海軍陸戰(zhàn)隊隊員,分多路從五通、鳳頭等處海灘強行登陸。駐守前線的第75師廈門守備隊、壯丁隊、武裝警察奮起抵抗。由廈門市檔案館提供的《廈門市政府市長高漢鍬致韶關軍委會廣州行營程參謀長的電》(1938年5月10日)顯示,中國守軍與登陸日軍展開殊死搏斗,因雙方實力懸殊,日軍一路向前推進,守軍且戰(zhàn)且退,頑強抵抗。
5月10日中午,增援的壯丁隊、保安警察在江頭與日軍激戰(zhàn)。壯丁隊大隊長程超凡、中隊長魏光漢率壯丁常備大隊第一中隊參加蓮坂血戰(zhàn),傷亡慘重;10日下午,日軍進攻蓮坂,守軍與日軍展開殊死搏斗,不敵日軍,蓮坂失守,第75師223旅參謀主任楚懷民犧牲;11日,日軍在飛機、大炮的配合下向市區(qū)發(fā)起進攻。當日軍逼近將軍祠,守軍、壯丁和保安警察又在美仁宮一帶奮勇迎敵,與日軍展開短兵相接的巷戰(zhàn)。據報道,“有一個店員自廈禾路車站(今廈禾路、思北路十字路口)的窗口,向街上的敵寇開槍,于擊斃兩個敵兵后被包圍,以槍自殺”;11日晚,中國守軍奉命撤退;12日,胡里山炮臺失守。在3天的浴血奮戰(zhàn)中,守軍由于寡不敵眾、裝備落后,不得已退出戰(zhàn)場。5月13日,廈門全島淪陷。
日軍登陸后,對廈門市民大肆屠殺,許多民眾紛紛逃難外地。據廈門市檔案館館藏檔案記載,戰(zhàn)前廈門全市人口265631人。廈門收復時,所有人口僅剩8萬余人,不及戰(zhàn)前的三分之一。日軍進攻市區(qū)時,市民紛紛扶老攜幼,渡海往鼓浪嶼避難。《福建民報》1938年5月13日報道,日機喪心病狂掃射、轟炸渡海中的難民,有許多雙槳小船被炸翻沉,死傷的百姓很多。《僑聲日報》1938年5月17日報道,13日,日軍將來不及撤退的壯丁隊員逐至鷺江道海岸邊用機槍掃射,只有極少數跳進海里幸免于難。同胞們的鮮血,染紅了鷺江之水。
▌熱血青年組建血魂團抗日復土
廈門淪陷后,進入了近代最黑暗的時期。
1938年7月,一支由愛國的熱血青年自發(fā)組建的“廈門青年復土血魂團”(簡稱“血魂團”)在鼓浪嶼秘密成立,成為日占區(qū)最活躍的抗日組織之一。出生于廈門的趙家欣,是當時冒著“敵人炮火”勇搶新聞的報人,1940年7月1日的香港《星島日報》曾刊發(fā)其撰寫的文章《廈門血魂團的今昔》,詳細介紹血魂團的抗日歷史,展現了廈門人民不屈的抗戰(zhàn)精神。
據記載,血魂團初期的領導人是黃月(船員)、黃白戈(船員)、林明(身世不明)等人,后期由黃耀明(身世不明)、張弩(廈門大學印刷所排字工)、吳明泉(印刷工)、潘文川(印刷工,臺胞)等人領導,大部分成員是船員、建筑工、印刷工、小販等。他們在黃家渡碼頭散發(fā)傳單,在中山路張貼抗日標語,放火焚燒在雙十中學校址的日寇海軍警察本部駐地,向日寇在后江埭的兵營投擲手榴彈,在中山路南田巷口埋伏,槍擊敵酋所乘的汽車,數次在禾山及廈港沙坡尾襲擊日寇哨兵,奪取槍支彈藥……除了抗日宣傳,當時一些成員還勇敢地對日寇進行武裝襲擊。
1939年10月,在堅持一年多的斗爭后,血魂團被日寇和偽廈門警察廳督查科破壞。
▌來源:《廈門日報》2025年5月9日 A04版 文/《廈門日報》記者 陳冬 通訊員 劉莉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