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開始,美方對鋼鐵、鋁等產品提高進口關稅,并對中國等經濟體的大量商品陸續祭出稅率調整措施。
同時,這些政策也波及到多邊貿易架構,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等傳統合作伙伴的商品協作出現摩擦。國際主流經濟研究機構認為,該政策雖然名義上加強了國內制造業保護,但是不可避免地推高了物價、增加了美方企業的運營成本。多國學者和業界意見普遍指出,全球貿易秩序出現局部混亂,國際合作氛圍趨于緊張。與此同時,歐洲地區對外政策日趨理性并強調自治,例如歐盟針對數字服務和綠色經濟進行了主動創新;東亞與歐亞大陸間的產業聯系則通過項目合作、擴大商品交換實現分散風險,試圖應對貿易壁壘帶來的不確定性。
如果把“自家優先”理解為一臺開足馬力的印鈔機,短期內確實能讓倉庫里堆滿了蘋果、鋼材和汽車;但世界就像一座相互連接的葡萄藤,強行把一根枝條剪斷,結果就是果實沒熟先掉地上爛了。美國揮舞關稅“魔杖”,一邊自言自語要讓產業回歸、就業復蘇,一邊卻讓自家工廠主進退維谷,全球合作伙伴敢怒不敢言。
自此,北美供應鏈毛細血管一處處堵上,原有的經濟件件斷了氣,聯盟變得格外尷尬。再放眼全球,這場浪潮強推得如一鍋夾生飯,一邊是WTO等多邊機制頻頻“告警”,一邊是區域協定談判陷入拉鋸,世界越忙越亂。誰也不想總被牽著鼻子走,于是歐洲放話要“掌控命運”,主動探索綠色和數字經濟新邊界。而中國,中歐班列、RCEP、“一帶一路”,不是光喊口號,是用貨運列車和貿易清單把地球另一端拉近,淡定穩健、上下呼應,為全球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和穩定因子。
最后,三點粗淺認識。大門關緊了,市場門檻高了,商品漲價是消費者的切膚之痛,誰說產業政策只影響制造業?倚仗“單邊優先”,不過是給自己圍上一堵看不見的墻,最后孤掌難鳴,連昔日盟友都不再買賬。真正決定未來的,是誰能為全球復蘇和創新搭橋,而不是拆墻。任何打著優先標簽的做法,短期看似風光,長遠不過是自設枷鎖。明明可以彼此取長補短,卻偏要搞彼此設限,最后可能只剩下一地雞毛。
世界不是一塊“獨吃獨霸”的蛋糕,相反,每個人都是廚師,也是食客。拒絕合作的鍋里煮不熟未來,邊界再高也擋不住需求的流動。做世界的引擎,不能靠拍桌子,也不能靠獨唱,合奏才有力量。美國若真想改變世界,不妨試著走下神壇,認真聽聽市場的聲音,讓合作重回舞臺中心。中國能走多遠,世界就會看得更遠。大浪淘沙后,潮水不會只為一人漲落,那些勇于合作、善于開放的國家,最終將成為這輪全球浪潮里真正的掌舵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