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霸光環”成為社交貨幣,或許造假就成了剛需。
2025年5月8日,香港沙田裁判法院的一紙判決,讓28歲的選美冠軍李思萱鋃鐺入獄240天。
她的罪名很簡單——偽造學歷。
她花了38萬人民幣,通過中介偽造了一份“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學士”的文憑,成功騙取了香港大學的碩士錄取資格。更離譜的是,她甚至在畢業后,把港大的“合格”成績單PS成“優異”,繼續在社交媒體上維持自己的“學霸人設”。
諷刺的是,就在她被逮捕前兩周,她還在深圳的“環球小姐中國大灣區總決賽”上,自信滿滿地以“港大應用語言學碩士”的身份接受采訪。
誰能想到,這位光鮮亮麗的選美冠軍,竟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子?
但更值得思考的是——為什么像她這樣的人,會如此執著于偽造“學霸”身份?
答案或許很簡單,在這個時代,“學霸”已經不僅僅是學歷,而是一種社交貨幣,一種身份象征,甚至是一種商業資本。
不過呢,李思萱的案件也并非孤例。她的背后,或許是一個龐大的“學歷造假”產業鏈。
幫她偽造學歷的中介“學術帝”,曾在法庭上公開承認:“偽造畢業院校、工作經歷,是這個行業的慣例。”
更魔幻的是,這家中介至今仍未被追究刑事責任,甚至還在官網上掛著“港大、海外名校保錄取”的廣告。
為什么這些中介能如此猖獗?
第一,有需求就有市場,需求越旺盛,市場越繁榮。
有人想靠“名校光環”提升職場競爭力,有人想靠“學霸人設”在社交媒體上收割流量,還有人像李思萱一樣,純粹是為了滿足虛榮心。
第二,相關法律或許有待完善。
目前,國內對“偽造學歷”的打擊主要集中在“詐騙錢財”上(比如中介收錢不辦事),但對于“幫助偽造學歷”本身,法律仍存在完善空間。
這也是為什么“學術帝”這樣的中介能長期逍遙。
第三,有些人的價值觀或多或少地出現了扭曲。
我們生活在一個“標簽化”的時代,你是“985學霸”,還是“海歸精英”?你是“大廠高管”,還是“創業新貴”?
當社會過度看重這些標簽時,自然會有人鋌而走險,用造假來“包裝人生”。
這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為什么有些人如此癡迷于“學霸人設”?
為什么這么多人熱衷于偽造高學歷?
首先,這或許是職場內卷到了一個新階段的標志。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名校學歷是敲門磚,而當真實學歷不夠用時,造假就成了“捷徑”。
其次,在自媒體興起的時代,學霸人設對“人設經濟”助益良多。在抖音、小紅書、微博上,“學霸”人設能帶來流量,流量能變現。比如,雖然某網紅自稱“哈佛博士”,后來被扒出只是去哈佛交換過一個月,但在此之前,真金白銀早已落袋。
還有就是虛榮心作祟。有些人造假,純粹是為了滿足“別人羨慕的眼光”,就像李思萱,明明已經是選美冠軍,卻仍要偽造“哥大+港大”的雙重光環。
問題是,這樣的“學霸人設”真的有用嗎?
要說沒用,或許太不客觀了。短期來看,是有可能騙到一些機會的。
不過,長期來看,謊言終歸只是謊言,終會被拆穿,而代價可能是身敗名裂,甚至像李思萱一樣身陷囹圄。
所以,造假真的值得嗎?
事實上,真實的人生,根本不需要造假。
你可以偽造學歷,但偽造不了能力!
你可以騙到一時的光環,但騙不了一生的成功。
真正的優秀,從來不需要靠造假來證明。
而那些靠謊言堆砌起來的“人設”,終有一天,會像泡沫一樣——啪,碎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