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莫迪認清現實怎么就這么難?
明知這一戰打不得,也很難打贏,莫迪為什么就非要執迷不悟呢?
相信這是許多讀者朋友們心中的疑問。
實際上,與其說莫迪沒有認清現實,不如說是他還沒找到就坡下驢的理由。
而現在“講和”的理由似乎來了,就看莫迪能不能抓住機會吧。
此外,繼7日凌晨一戰之后,印巴兩軍又在10日凌晨交手,且本次的對抗程度和規模都比此前更深,雙方都有警告對手“都城”的意思,巴方的戰機更是到了新德里的附近。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印巴“大”戰會一觸即發,雙方還有“講和”的余地嗎?
我們逐一來看看。
當地時間5月10日凌晨,印軍再次不宣而戰,對巴方“都城”附近的基地發動了導彈襲擊。
隨后,巴方證實了這一消息并稱“已成功攔截”。
作為對印軍行動的報復,巴方隨即決定展開“堅墻行動”。
其一,使用3枚“法塔赫2”導彈襲擊了包括機場在內的印方目標。
其二,發起“網絡行動”,致使約70%的印方電網停止運行。
其三,派遣戰機進入印方上空執行任務。
這是今天討論的主題。
據巴方消息人士透露,巴軍戰斗機已向古吉拉特邦、安巴拉以及賈朗達爾等多地的印軍基地展開了襲擊行動。
這一招很高明!
一方面,巴軍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空中優勢。通過7日的戰斗,他們摸清了印軍陣風、幻影等戰機的性能,再結合此前的經驗,他們也知道印軍的防空系統壓根兒就無法對較為先進的戰機進行有效攔截。因此,他們才會有底氣直接派遣戰機越境執行襲擊任務。
另一方面,這樣的方案綜合效用較高,可以說是“一箭三雕”。如果巴軍選擇用導彈進行覆蓋打擊的話,成本可以說是非常高,動用戰機當然是考慮到了成本因素;另外,導彈很可能會被攔截,這樣一來也就達不到襲擊效果;再者,巴軍戰機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飛抵對方基地的上空,而印軍的戰機要么難以抵擋,要么還沒來得及起飛就讓對手順利完成了任務,這展現了巴軍戰機強大的突防能力,定然是給印軍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陰影。
不僅如此,據“環球網”報道,巴軍戰機已對新德里附近的目標發動襲擊。
也就是說,巴軍戰機已經到了新德里的附近!
怎么說呢?
不知道莫迪后不后悔。從他上臺以來,就一直宣揚著印軍的戰力,可一開打才發現,那不過是自欺欺人,而且還不能不打回去,否則就很沒面子,還會影響其內部的團結和穩定,甚至會致使他本人威信掃地。
所以他才會在“朱砂行動”失利之后再次發動襲擊,可結果呢?
又被打得服服帖帖,甚至讓人家追到了“都城”附近。
更有意思的是,此前印媒還曾發布過一份實力對比的數據,還高調地宣揚著印軍戰機在數量上的優勢。可如今看來,這就叫作“無自知之明”。
而巴軍的意思也很明確,那就是如果印方敢再次出動的話,他們有實力直撲新德里。
就在此時,巴軍又取得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獲:印軍戰機又被擊落了一架!
加上此前被擊落的5架,印軍在不到一周的時間里已經損失了6架戰機。
不僅如此,巴媒還報道稱,印軍第17中隊的一位“陣風”戰機駕駛員被俘。
“堅墻”行動的收獲還真是大啊,特別是巴軍戰機的捷報,一個接著一個地傳來。
怎么說呢?
印軍戰機駕駛員被俘的場景是如此地熟悉,因為在幾年前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而這對于莫迪來說,或許是一個好消息。
就坡下驢的“坡”在哪兒?
2019年印軍戰機駕駛員被俘后,印巴雙方就慢慢“講和”了,而這位駕駛員也被當做“講和”的誠意放了回去。
如此一來,莫迪也能給民眾一個交代了,畢竟是巴方先釋放的誠意。
這一邏輯在今天同樣適用,畢竟莫迪才是最想就坡下驢的人,特別是經過這兩次失利后,他越來越意識到:打不得、打不起、打不贏。
再加上他國的調解和斡旋,莫迪會慢慢走向“講和”的路。
應該說,找到“講和”理由對于二者都是有利的。
話到結尾,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印巴之間的對抗其實從未得到解決,只能說是暫時“講和”。
二者的關系也是時而緊張、時而緩和,哪怕雙方再次通過戰機駕駛員被俘事件成功“降溫”,局部的摩擦和對抗也還是會發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