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叫停智駕營銷、限制濫用OTA升級、升級更新電池安全要求國標之后,這次工信部終于要對“隱藏式車門把手”開刀了。
不得不說,這些年新能源車的普及帶給了我們許多新鮮的體驗。但也有很多設計和配置,在使用中暴露出了缺陷,被許多老司機吐槽,包括隱藏式車門把手在內的車門把手安全隱患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工信部發布《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就直指新能源車廣泛應用的隱藏式車門把手設計。從意見稿顯示的內容來看,我們總結了幾點核心要求:
安全冗余設計:強制要求配備機械解鎖裝置或斷電保護機制,確保車輛斷電、碰撞后仍能手動開門;
統一標識規范:規定隱藏式把手必須采用高對比度標志及夜間反光材料,規范應急拉手的位置和操作指引,降低緊急情況下的操作難度;
動態與強度測試:新增門把手防夾功能驗證、抗沖擊及翻滾場景下的防誤觸發測試,提升結構可靠性;要求電動把手遇阻力時自動停止并回彈。
防凍與容錯優化:要求車企解決冬季凍結問題,并對老年、兒童等群體優化操作邏輯。
其實國內外對汽車門把手的耐久、強度、耐高低溫、耐振動、耐腐蝕等方面是有技術標準和要求。但是隨著電動式、隱藏式車門把手在新能源車上廣泛應用,而且目前海外新能源車市場尚未大量普及,中國市場成為全球新能源車最大市場,這一塊的安全技術要求在國際上就成了空白。
相比起用戶不懂使用隱藏式車門把手、門把手失靈或者誤觸夾手、冬天被凍結無法彈開這樣的“小問題”,近年來多起車輛事故,都出現了因為車輛碰撞后,車門無法開啟導致的慘痛教訓。
三年前,廣西貴港一輛雷克薩斯LM(參數丨圖片)車型碰撞后出現車門鎖止狀態,導致救援人員無法開門的事件仍然歷歷在目。今年3月,一輛小米SU7發生高速碰撞事故并起火,有聲音稱事發后小米汽車“車門鎖死無法打開”,再次將電動汽車門把手推上了風口浪尖。
很多業內的大佬也曾經痛批過隱藏式車門把手的設計。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就曾經公開批評隱藏式門把手“重量大、噪音大、碰撞缺電打不開”。他還表示,隱藏式門把手唯一作用是減少風阻,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因此,汽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的強制性國家標準,不僅是對車門把手安全技術細節的規范,更是對新能源車設計邏輯的“糾偏”——從盲目追求科技感轉向安全優先。據了解,目前部分先知先覺的車企已經開始將原本的隱藏式車門把手設計,回歸到半隱藏式設計或傳統的設計,并且增加機械解鎖裝置。
寶駿云海、五菱星光S等車型回歸傳統門把手,問界M8采用半隱藏式設計并增加機械解鎖;銀河E5的碰撞感知系統可在0.1秒內自動彈出門把手。
而隱藏式門把手僅是新能源車過度設計的冰山一角。在“降風阻”、“智能化”的名義下,一系列以犧牲用戶體驗和安全為代價的設計都曾經或正在引發爭議。
比如曾經備受追捧的無遮擋的全景天幕,讓用戶飽受夏日烈日暴曬之苦,被戲稱為“移動桑拿房”;全觸控的中控屏加上無按鍵設計被認為會分散駕駛員的注意力;零重力座椅在提升舒適性的同時,往往忽略了“躺下”時坐姿讓安全帶和安全氣囊失去保護作用;車門內部各種奇思妙想的拉手和開關鍵讓用戶不懂如何開門;中控屏掛擋設計操作復雜且依賴電子系統,死機時可能喪失換擋功能;單踏板模式改變傳統駕駛邏輯,緊急情況下易誤抬踏板導致剎車延遲……
也許,我們從目前相關部門一項項強制性標準的出臺,對各種營銷行為的限制與叫停,應該得到啟示:汽車的終極價值應是守護生命,而非取悅眼球。
新能源車的創新本應帶來便利與安全的雙重提升,真正的創新,應建立在對人性化與安全底線的敬畏之上。未來,唯有將“用戶體驗”置于“營銷噱頭”之上,新能源車才能擺脫“反人類設計”的標簽,實現可持續發展。(文/優視汽車 老炮 )
注:配圖來自網絡,權利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一并感謝!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優視汽車的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