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短平臺上有一個山東臨沂的一個全城劇本殺給刷屏了,以物流聞名的城市正在用跟著團長打縣城這種方式來創造他們沉浸式的文旅項目,創造了日均接待3000+游客的一個行業奇跡。
有記者是實地探訪發現凌晨5點的古城墻下竟然聚集著數百名身穿著迷彩服的游客,他們手持作戰圖,拿著對講機喊話的模樣,已經成了沂蒙山區的一道新的風景線。
這個是由當地文旅局談策劃的一個實景體驗項目,巧妙地復刻了1945年解放縣城的經典戰役,游客呢則是通過預約抽簽等成為突擊隊員或者是守城部隊的。
從領取任務包到進入這個角色,那些道具都是泛黃的作戰指令,銹跡斑斑的軍用水壺和摩斯密碼的密碼本,每個道具都在講述這里的故事。
有一個參加過三次的青島游客小王是展示了他的戰利品,五枚不同的一個紀念徽章,每次解鎖新劇情都能獲得專屬的勛章,現在年輕人都在比誰的勛章墻更壯觀。
這個項目的亮點就是全城聯動的一個模式,街邊賣煎餅的大娘可能是情報員,茶館掌柜的算盤藏著密碼,就連孩童踢的毽子都是橫著線索的布條。
這種打破傳統景區邊界的設定,讓游客的探索欲是完全釋放了,來自南京的退休教師李女士笑著說,本來是想拍拍照,結果是跟著線索走了2萬步,最后在醬園繳獲了5斤牛肉,那個場面,不買都感覺對不起這么投入的演出。
根據臨沂文旅局8月的一個數據顯示,這個項目開展三個月以來,周邊餐飲住宿營業額同比是提升了47%,非遺手工坊的訂單量是翻了兩番。
更令人意外的是活動帶動了紅色研學熱,周邊8個鄉鎮的民宿周末預訂,已經排到了國慶假期了,還有不少的大學生組團來這里打卡,把攻略制作成作戰手冊二次傳播。
面對這么高的熱度,項目的運營負責人張主任也是向記者透露,團隊正在開發方言版的劇情和夜間特別層次。
還計劃和高校進行合作,讓歷史專業的學生參與劇本創作,既保證歷史的真實性,又增加那個互動性,他們周末的300個體驗名額,開放只有3分鐘就被搶光了。
沂蒙精神研究會的副會長陳教授是指出:當95后的游客能說出孟良崮戰役細節的時候,問當年爺爺是怎么送軍糧的,這種文化傳承的種子就已然生根了。
或許會有人質疑這種方式會過度地娛樂化,但是這種自發的傳播與文化認同或許比任何說教都更有力量。
你會更喜歡去參加這樣的一個文旅體驗嗎?對于這件事情你有什么看法?
本文信息綜合自臨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官網、齊魯晚報、大眾網等權威媒體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