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馬璐璐
5月9日,菏澤市召開“5·12全國防災減災日”宣傳活動新聞發布會,市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孫翠鳳就氣象局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科技支撐部門,在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做介紹。
據介紹,全市氣象部門圍繞市委、市政府和省氣象局工作部署,緊盯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需求,持續提升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水平,不斷強化氣象服務保障能力,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一是持續完善氣象災害監測系統,提升災害性天氣監測能力。2024年,氣象部門新增建設風廓線雷達、高精度溫室氣體、基準輻射、植被物候觀測站,加密建成9套智能觀測站。近三年,已智能化升級建設19個國家級無人值守站,升級改造132個省級區域站。今年以來,積極爭取重點業務項目建設,菏澤X波段天氣雷達建設項目已選址并即將啟動建設,建成后將彌補我市天氣雷達探測盲區。同時,將在全市補充建設部分智能觀測站、水汽站以及能見度儀等。著力提升雷達、衛星和人工智能等新資料、新產品、新技術在短時臨近監測預報預警中的應用。
二是不斷優化預報預警體系建設,提升災害性天氣預警能力。健全高級別氣象預警“叫應”機制和應急響應聯動機制,融入全市防災減災救災體系,推動出臺《菏澤市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管理辦法》《菏澤市強對流天氣應急預案》等。持續開展精準預報能力提升專項行動,積極推動新時代預報員隊伍建設,1名預報員獲全國氣象部門“百優”預報員稱號,1項研究成果獲實用新型專利。今年以來,已發布《重要天氣預報》5期、重大天氣過程專報13期、預警及預警信號34期、短期氣候趨勢預測和氣候評價12期、衛星遙感服務材料16期、氣象災害風險預警5期以及牡丹節會、馬拉松等重大活動氣象服務材料109期。
三是努力拓展精細化、場景式氣象服務,提升災害性天氣防御能力。我市沿黃生態廊道農業綠色發展氣象服務試點建設納入全省氣象高質量發展試點。加強部門合作,與多家企業搭建氣象信息新媒體服務平臺;深化面向電力、交通等部門的專業氣象服務,以需求為導向開展針對性服務產品研發;與生態環境部門協同合作,做好重污染天氣監測預報預警;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組織開展園區和建設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發布年度生態氣象公報;探索開展氣象監測設施統籌規劃建設和資源共享;持續擴大公眾號“菏澤微天氣”服務品牌影響力,完善以兩微一端、短視頻等人工智能手段為主的官方氣象信息發布矩陣,推進公眾氣象服務均等化和數字化轉型。
四是打造氣象科普宣傳矩陣,提升全域氣象科普能力。構建立體傳播矩陣,開展新媒體宣傳活動,聚焦重點區域與人群做好氣象科普。圍繞世界氣象日主題,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500余名師生現場參加氣象科普報告會;針對春播需求,推送農業技術指南;承辦市科協學會沙龍活動,52家市級學會、高校科協、企事業科協單位以“氣象高質量發展助力菏澤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開展座談交流。有序開放氣象科普館、氣象臺預報會商室、菏澤國家基本氣象站等氣象科普場所,并開展主題宣傳咨詢活動,通過設置展板展臺、現場講解、發放資料等形式,做好氣象防災減災科普知識宣傳。
下一步,我們將參加“5·12”防災減災日現場集中宣傳活動,通過官方網站發布相關內容,擴大宣傳活動覆蓋面。繼續開展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宣傳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活動,努力提升公眾氣象災害風險防范意識和應急避險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