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帕哈爾加姆那場恐襲升級到印巴午夜開火,克什米爾邊境再次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幾小時交鋒后,巴基斯坦率先曬出戰果:多架印軍戰機被擊落,現場還找到了“陣風”殘骸。
更引人注意的是,巴空軍這次用上了殲-10C、PL-15遠程導彈和紅旗-9防空系統,中式裝備立下頭功。
據巴媒消息,當晚凌晨,巴空軍在阿赫努爾空域出動了幾架殲-10CE,配合ZDK-03預警機進行空中巡邏。在印度蘇-30MKI大編隊接近時,巴機果斷發射PL-15E超視距導彈。
情報顯示,PL-15E在160公里外就鎖定目標,蘇-30機組根本來不及發出雷達告警,就被精準擊中。僅幾小時,巴方官方便宣布擊落兩架重型戰機,打了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與此同時,地面部署的紅旗-9P防空系統也沒閑著。在克什米爾阿萬蒂普拉西南約32公里處,一枚紅旗-9P導彈命中了一架正在對地打擊的“陣風”戰機。
此后網絡流傳的幾張照片中,飛機機頭加油接口、發動機外殼螺紋都和法國M88渦扇發動機高度吻合,足以佐證“陣風”被擊落的說法。
印度軍方堅稱自己零損失,但殘骸圖像、衛星圖和目擊者證詞卻不斷涌出。巴基斯坦三軍發言人喬杜里中將在接受CNN采訪時確認,旁遮普省和克什米爾境內共有兩架印軍飛機被擊落,至于機組人員下落,則未作詳細說明。
更多視頻顯示,印方在阿赫努爾地也有戰機墜毀,連機身涂裝都與“陣風”一模一樣。
就在這場“空戰秀”升級前夕,印方曾對巴控制的穆扎法拉巴德、科特利等大舉發射導彈,聲稱打擊“恐怖設施”。
巴基斯坦完全否認那些地方有基地,把遭擊中后的清真寺、民居照片曬了出來。隨即,巴軍迅速以紅旗-9P和火炮對印境內目標展開反擊,并一度關閉全國空域。
地面部隊也緊跟補刀:巴陸軍炮兵在實控線附近精準火力打擊,摧毀印軍掩體和裝甲車,配合空軍把印軍逼得毫無還手之力。
巴軍官員稱,這次實戰檢驗了他們新引進的SH-15卡車炮、紅箭-10導彈的快速部署能力,也讓士氣高漲。
反觀印度,“萬國造”的軍工模式,本來就不被看好,而在實戰中協同能力更是拉到了家。縱觀戰局,陣風戰機、蘇-30MKI、M777榴彈炮各自為陣,印方后勤和彈藥補給復雜,數據鏈難以打通。平常欺負欺負小國也就算了,一旦面對體系化對抗,印度只能被動挨打。
“萬國造”首秀即敗北,事實上,這次交鋒已讓莫迪的強硬顯得有氣無力。在本次對巴行動中,莫迪是主戰的,不僅要打“斷水戰”,還下令發動導彈襲擊,而此次動作如此果決,這正是其國內經濟疲軟、物價高漲、社會抗議不斷帶來的弊害。
莫迪本想用對外“猛攻”來轉移視線,結果卻被巴軍用“中式武器”狠狠教訓了一番。印方隨后緊急向法國求助,想給陣風戰機來個雷達和導彈軟件升級,法國卻以“需評估”“技術保密”為由回避,沒打算為印度在南亞風險買單。
如今,印空軍仍未發布正式損失報告,“零損失”說法顯得越來越難以置信。巴基斯坦憑借殲-10C、PL-15和紅旗-9P的“聯合作戰”網絡,不僅在空中壓制了印度重型機隊,也展現了防空攔截多種目標的能力。這次首戰首捷,必將成為未來印巴空戰的經典案例。
克什米爾邊境的槍聲暫歇,但印巴兩國的軍備競賽和政治博弈還在繼續。在這次作戰中,中式武器的實戰可靠性已被充分證明。
印度若想在下一輪沖突里翻盤,就得從根本上補齊自主研發和體系化作戰的短。巴基斯坦用事實證明了,即便不靠核武器,即便國家人口遠小于印度,大便“本土化生產+體系協同”才是硬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