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后,美國、日本在太平洋上進行了激烈角逐,一些原本人口稀少、風光綺麗的熱帶島嶼,成了硝煙彌漫、你死我活的戰場。美國在最初的窘境后,逐漸占據上風,在陸海空三軍的力量對比上遠超日本。可是,美軍卻在一座島嶼上損失慘重,傷亡人數超過了日本,讓其產生動用原子彈的想法,那么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戰前形勢
這場戰役就是太平戰爭中著名的“硫磺島戰役”!硫磺島隸屬于小笠原群島,距東京約1082千米,面積并不大,只有20多平方公里。不過它的地理位置卻極為重要,是馬里亞納群島與東京的中間點。美軍雖然在太平洋戰場上接連取勝,但想要轟炸日本本土仍然有很長的一段距離,如果得到硫磺島,這段距離就會被大大縮短。
日本最初在硫磺島上駐軍并不多,只有1500余人以及20架飛機。1944年馬里亞納群島失守后,日本立即加強硫磺島的防御力量,守軍達到了兩萬多人,并且整編為第109師團,由栗林忠道中將擔任師團長。栗林忠道非常狡猾,他深知不能與美軍硬拼,于是充分利用硫磺島特殊地形,修建了許多地下工事,并采取縱深防御的策略。
二、戰役爆發
從1944年12月8日開始,美軍的轟炸機連續4天對硫磺島進行狂轟濫炸,投擲了800噸的炸彈。之后幾乎每晚,美軍都會對硫磺島進行轟炸。美軍在登陸前三天,又對硫磺島進行了地毯式的轟炸。到了1945年2月19日,美軍先是用飛機轟炸,接著用艦炮轟擊,然后派海軍陸戰隊的三個師登上硫磺島。
美軍占據著制海權、制空權,對硫磺島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轟炸,但實際上卻并沒有什么效果,前面已經說過了,栗林忠道利用硫磺島的特殊地形,將軍隊布置在地下工事之中,所以根本沒有什么損失。接下來的戰斗十分慘烈,登陸當天就有566人陣亡,1858人負傷。之后的推進也十分緩慢,美軍每進一步,都要付出重大的傷亡。
三、插旗折缽山
折缽山是硫磺島上的一座尚未完全冷卻的死火山,雖然海拔只有170米,但卻是日本防御的重點,美日雙方在這里展開了激烈的戰斗。另外,元山地區的爭奪也十分激烈。日軍按照栗林忠道的策略,堅持防守工事,不再采用沖鋒的方式,因而給美軍帶來了很大的傷亡,當時美國的新聞界甚至提出使用毒氣來對付坑道中的日軍。
2月23日,美軍經過血戰,終于將旗幟插到了折缽山上,留下了那幅著名的照片。不過戰斗并未結束,直到3月26日,美軍才宣布硫磺島戰役結束。原本美軍打算五天拿下硫磺島,但卻整整打了一個月的硬仗,付出了重大的傷亡。在這場戰役中,美軍傷亡人數超過日本,為28686人,而日本損失23388人。經此一戰后,美國高層這才下定決心要用原子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