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麟征,在日軍的記憶中,他是“鐵拳”,是一個讓敵人夜不能寐的存在。
臺兒莊戰役、古北口戰役,關麟征以血與火鑄就傳奇。
這是一個英雄的故事,他的背后還有,忠誠與獨立,英雄的名字會被完整書寫。
——《壹》——
日軍視角下的“關鐵拳”傳奇
關麟征的名字,在臺兒莊戰役之前,可能并未在日本軍隊的高層戰略中占有一席之地。
臺兒莊戰役的慘烈,徹底改變了這一切。
日軍將領坂垣征四郎在戰后評價道:“關麟征所率一軍,應視為普通中國軍隊十個軍。”這句話,是一種敬畏,更是一種深深的恐懼。
臺兒莊的戰斗,關麟征并沒有依靠傳統的大規模進攻,而是采取了靈活的游擊戰術。
他的部隊以夜襲、火攻、伏擊為主,利用地形和夜色的掩護,成功將日軍陷入死循環,這場戰斗的結果是日軍損失慘重。
據統計,日軍在臺兒莊戰役中共計傷亡6800余人,而關麟征的部隊則成功殲敵。
這種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術,讓日軍深感震撼,坂垣征四郎的評價也正是基于這場戰役后的印象。
1933年的古北口戰役,關麟征再一次展現了他的非凡軍事才能。
在敵我力量懸殊、彈藥不足、傷員眾多的情況下,關麟征親自率領特務連沖鋒,最終攻占高地。
這場戰斗被日軍稱為“激戰中的激戰”,而關麟征的勇猛與果敢,讓他獲得了“青天白日勛章”,這還只是他抗日征程中的一段插曲,更為關鍵的戰役還在后頭。
1937年,漳河阻擊戰的勝利,徹底奠定了關麟征在中國抗日歷史上的地位。
在這場戰役中,關麟征不僅成功指揮夜襲邯鄲機場,炸毀日軍的補給線,還迫使日軍在南方戰場的推進停滯。
日軍的撤退,幾乎是關麟征一手促成的,而這一切的背后,是他對戰場每一寸土地的精準把控與對敵軍心理的深刻洞察。
關麟征的傳奇,在于他每一場戰役中的成功,更在于他如何以一己之力,將日軍強大的進攻勢頭扼殺在萌芽中,這種能力,常人難以企及。
——《貳》——
34歲封軍團總司令的軍事天賦
從黃埔軍校畢業的關麟征,早年便展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
“關猛”這個綽號,正是從他在東征時,以敢死隊攻城拔寨的表現而得來的。
他不懼艱難險阻,敢于冒險,總是能在最危急的時刻,帶領部隊沖破敵人的封鎖,取得出人意料的勝利。
1924年,關麟征考入黃埔軍校一期,作為黃埔軍校的早期學員,他的軍事眼光和實際操作能力便讓眾人側目。
在中原大戰中,他帶領30人的小隊,在數倍敵軍的包圍中成功誘敵并擊潰了敵人一旅,這個戰術布局,完全展示了關麟征在戰場上對局勢的精準把握。
28歲時,他就成為第25師師長,這個年紀對于其他軍官來說,還僅是初出茅廬,而關麟征卻已經在抗戰的最前線展開了屬于自己的戰斗。
他的軍事指揮能力,以及他對戰局的敏銳判斷,使得他很快便從一個普通軍官,晉升為第52軍的軍長。
接下來的臺兒莊戰役,讓他名揚四海,還為他帶來了更高的軍職。
34歲時,關麟征已經成為了第15集團軍的總司令,成為了黃埔系中最年輕的集團軍總司令。
他這一迅速晉升的路徑,不僅是因為他卓越的戰術能力,更因為他在關鍵時刻的決斷力和勇氣。
關麟征的指揮風格被同僚們稱為“三板斧”戰術:一是地形利用,二是心理戰,三是游擊戰術。
在瑞昌阻擊戰中,他就通過構建“棋盤陣地”,利用山地地形,把日軍拖入了陷阱中,最終使得日軍十日未能突破。
而在臺兒莊戰役中,他以警衛營佯攻迷惑敵人,成功實現反包圍,最終殲敵,這些細節無一不彰顯了關麟征在戰場上的獨到眼光和超凡智慧。
關麟征是戰場上的指揮官,還是一位卓越的戰略家。
在敵我力量不對等的情況下,他總是能通過最簡潔、最有效的方式,取得戰役的勝利。
他的軍事天賦,早在戰役中就得到了充分體現,而這一切,也為他贏得了日軍和國民黨軍隊的雙重敬畏。
——《叁》——
剛直性格與歷史評價
關麟征的個人性格一直是他與周圍人關系中的一個重要矛盾點,對于蔣介石的“忠誠”問題,關麟征并不總是遵循體制的要求。
雖然蔣介石曾稱關麟征為“黃埔學生中最忠義者”,但關麟征的忠誠,并非是盲目追隨。
在20世紀30年代,關麟征通過詩歌表達了對蔣介石獨裁傾向的不滿,他并非像許多人想象的那樣單純為蔣效忠。
西安事變爆發時,關麟征展現了另一面,他站出來力主保蔣抗日,強調蔣介石是中國抗日的核心人物,這一立場最終得到了蔣的高度評價。
蔣介石甚至稱他為“堪比前朝關公”,這一稱號是對他忠誠的認可,也是對他勇敢站出來捍衛蔣介石地位的贊賞。
這種“非愚忠”的態度,也讓關麟征和蔣介石之間的關系保持著一種微妙的距離。
關麟征并不是一個對上層指揮全然服從的將領,他更傾向于在戰爭的關鍵時刻,依靠自己的判斷作出決策。
但這種不盲從的個性,最終也讓關麟征在國民黨內部遭遇了不少的波折,他與陳誠的關系尤為緊張。
1930年代,陳誠試圖通過權力斗爭控制第11師,這一行為遭到關麟征的堅決反對。
關麟征認為,陳誠的做法不僅不利于軍隊的統一,還可能破壞抗日的大局。
這種原則性的堅持,使得關麟征與陳誠產生了深刻的矛盾,甚至導致了兩人在國民黨內部的公開對抗。
關麟征的剛直性格并非單純的對抗體制,而是始終堅持他認為正確的信念。
在黃維被撤職時,關麟征推薦了親信接任,但這一舉動卻引來了陳誠的怒斥,最終導致關麟征在國民黨內部的影響力逐漸被削弱。
這場內訌,標志著關麟征雖然擁有卓越的軍事才能,但在復雜的政治斗爭中,卻始終無法適應體制內的權力游戲。
關麟征在1949年辭職后定居香港,盡管蔣介石和蔣家的多次邀請他赴臺,但他因與陳誠的矛盾以及對大陸局勢的判斷,堅持留在香港。
他臨終時曾感嘆:“我也是炎黃子孫,盼望著祖國統一?!?/strong>
這一句話,不僅反映出關麟征對國家未來的深切關注,也體現了他對歷史和民族的深沉情懷。
他的性格、信念和原則,始終與他的戰場英雄身份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個復雜而真實的人物。
他身上既有革命者的堅定,也有戰士的冷酷,但始終沒有屈服于體制的力量,這使得他在歷史中既有著輝煌的戰績,也有著無法忽視的個人矛盾。
——《肆》——
日軍與史學家的雙重認證
關麟征的事跡,被中國軍隊和歷史學家所銘記,也得到了敵人—日軍的深刻評價。
日軍對于關麟征的稱呼,充滿敬畏和忌憚,在武漢會戰期間,日軍曾稱關麟征的部隊為“最強勁之敵”。
他們的瑞昌防線一度被關麟征打得傷亡慘重,毫無進展。
對于日軍來說,關麟征不只是一位普通的將領,他是一座巨大的難關,是他們在中國戰場上最難以逾越的障礙。
關麟征在戰場上的表現,完全打破了日軍對于中國軍隊的固有看法。
在他們眼中,關麟征率領的部隊堅韌不拔,而且戰術高超,具備極強的作戰能力。
日軍從初期的輕視,到后來的深深忌憚,關麟征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中國軍隊的頑強與不屈,而這一切,都是基于他對戰術的深刻理解和在實際戰斗中的靈活運用。
而在中國歷史學者的眼中,關麟征則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軍人。
李默庵評價他“重義輕利、公私分明”,這一點在關麟征的戰斗指揮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他關心戰術上的成功,更關注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的士兵,減少不必要的傷亡。
宋希濂則稱他為“堪稱軍人典范”,認為關麟征是戰場上的指揮家,更是一個有著高尚品質的革命者。
關麟征的戰場傷痕,也成為了他一生抗戰的象征。
1980年,他因病去世,醫生發現他全身共有13處彈痕,而家屬也表示這些傷痕“皆為抗日所留”。
這些傷痕,是關麟征戰斗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是他鐵血忠誠的見證。
他的一生,幾乎都奉獻給了抗日事業,不僅在軍事上取得了輝煌成就,也在個人品格和歷史評價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