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雙方全面開打!只是各種消息紛至沓來,似乎印軍的處境很是不妙;萬里之外的法國人,則可能要瘋了——又一架“陣風”戰機被擊落,飛行員被俘!
如果說5月7日,印軍“陣風”戰機被擊落,還可以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么5月10日,印軍“陣風”戰機被擊落則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的。畢竟,巴基斯坦方面的消息,連“陣風”戰機的印度飛行員都被俘虜了,這還怎么否認?
從5月7日凌晨到5月10日這三天,印度空軍連續遭遇史詩級翻車現場,首日被擊落的陣風戰機殘骸還在印巴邊境燃燒,三天后同一支印度空軍第17中隊又有陣風戰機被擊落,這次連飛行員都成了巴基斯坦的俘虜。
更諷刺的是,這位印度飛行員被俘地點哈吉拉距離印巴邊境僅80公里,說明他的逃生軌跡完全在巴方掌控范圍內 。
仔細復盤兩次空戰細節會發現,印度空軍犯的錯堪稱教科書級別的反面案例,5月7日凌晨印度出動蘇-30MKI、陣風、幻影2000三型主力戰機,配合"蒼鷺"無人機執行多點打擊任務。
原本計劃用射程300公里的"布拉莫斯"導彈防區外攻擊,結果陣風戰機卻冒險深入巴方領空,被埋伏在高空的殲-10CE用霹靂-15導彈鎖定。
從現場殘骸看,那架編號BS001的首架陣風連掛載的"米卡"格斗彈都沒來得及發射,機翼碎片散落在距離巴邊境僅70公里的印度旁遮普邦農田里 。
到5月10日第二輪交鋒時,印度空軍顯然沒吸取教訓,這次他們選擇在深夜用無人機群誘騙巴方雷達開機,試圖讓陣風戰機從低空突防。
沒想到巴方新部署的紅旗-9BE防空系統與ZDK-03預警機形成立體防空網,配合地面電子戰部隊直接切斷了陣風與后方指揮鏈的聯系。
這架倒霉的陣風被擊落時,連向基地發送求救信號的機會都沒有,飛行員彈射后GPS定位直接被巴軍特種部隊截獲 。
裝備對比層面,印度花88億美元買的36架陣風本被吹噓為"南亞最強戰機",結果在空戰中暴露出三大致命缺陷:
首先,陣風引以為傲的"頻譜"電子戰系統完全無法對抗殲-10CE的AESA雷達,反而被反向鎖定。
其次,印度自研的"阿斯特拉"導彈射程僅110公里,在霹靂-15超過200公里的超視距打擊面前就像燒火棍。
最尷尬的是法國人隱瞞了陣風戰機發動機的紅外特征,導致其在巴方紅外探測體系下無所遁形 。
法國達索公司現在估計要哭暈在巴黎總部,作為陣風戰機的首個實戰擊落記錄,這兩次戰果直接打碎了該機型"從未被擊落"的神話。
更麻煩的是,原本排隊采購陣風的埃及、卡塔爾、克羅地亞等國已經開始重新評估訂單,希臘甚至要求達索公司解釋為何連梟龍都能擊落陣風 。
這對法國軍工業的打擊不亞于當年幻影2000在科索沃被擊落,未來五年可能損失超過200億歐元訂單 。
從戰略層面看,這場空戰暴露出印度軍事改革的深層次危機,花天價引進的萬國牌裝備在實戰中暴露出數據鏈不兼容、敵我識別混亂等問題,蘇-30的俄式導航系統與陣風法式火控系統居然需要手動輸入坐標,這直接導致5月7日有印度導彈誤炸了自家哨所 。
而巴基斯坦通過中巴聯合演習早已實現殲-10CE、梟龍Block3與預警機的無縫鏈接,形成體系化作戰能力 。
值得關注的是,被俘印度飛行員的口供可能成為關鍵情報富礦,這位來自第17"金箭"中隊的王牌據說參加過美印"對抗印度"聯合軍演,對陣風戰機的電子戰頻率、雷達掃描規律等核心機密了如指掌。
如果這些數據被中方專家獲取,不僅會影響未來中印邊境對峙的電磁對抗格局,甚至可能迫使印度空軍全面修改作戰條例 。
眼下最焦慮的除了莫迪政府,還有法國總統馬克龍,他原計劃6月訪問印度敲定第二批陣風訂單,現在不得不面對印度空軍要求退貨賠償的棘手局面。
更諷刺的是,法國軍工人士私下抱怨印度地勤維護水平太差,調查發現被擊落的陣風居然沒安裝最新的導彈逼近告警系統,這種人禍讓達索公司背了黑鍋 。
這場空戰給我們的啟示遠超南亞范疇,它證明在現代戰爭中,裝備性能差距完全可以通過體系化作戰彌補。
巴基斯坦用僅相當于陣風三分之一造價的梟龍Block3,搭配中國提供的空情預警和數據鏈支持,就在自家領空編織出令四代半戰機都難以突破的天羅地網。
這種以低制高的經典案例,值得所有發展中國家深思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