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還沒有查清4月22號的恐怖襲擊真正緣由的情況下,5月7日凌晨,印度北方司令部突然向巴控線區域發動代號"辛多爾"的軍事行動。短短18小時內,雙方陸軍在480公里戰線上展開交火,海軍艦艇在阿拉伯海形成對峙,空軍更是上演了南亞地區近二十年來最大規模的空戰。巴方宣稱在這次交鋒中共擊落7架印軍戰機,其中包括4架被視為"南亞天空之王"和“歐洲戰機之王”的陣風戰斗機。此外,巴斯基坦軍隊還摧毀了印軍北方司令部的基地,以及印軍12旅指揮部,和“布拉莫斯”巡航導彈儲存庫所在的基地,先后有5座印度前沿軍事基地遭受重創或被徹底摧毀。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這次是巴鐵吊打印軍。
這次印巴沖突的特點,我認為有三個“快”:沖突升級快、軍力投入快以及停火決策快。說打就打說停就停,從5月7號凌晨1點開戰,到當地時間5月10號下午18點宣布兩小時后停火,前后才打了91個小時。5月10日傍晚,印巴雙方突然同步宣布自當日20時起實施全面停火。這個決定距離巴方啟動"鐵墻"反攻行動僅過去9小時,距印軍S-400防空系統遭摧毀不足24小時,更在印度總理莫迪緊急召開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后3小時即告達成。
為什么要立刻停火?我認為這個原因是復雜的。在軍事層面,印度4天損失7架各型戰機,另外還有77架無人機,其引以為傲的空中優勢蕩然無存,尤其是法國要求再也不能起飛陣風戰斗機,讓印度一下子懵了,一時還找不到對抗巴基斯坦空軍的方法,不知道這個仗怎么打下去。還有印軍價值3.5億美元的S-400系統遭精確打擊,暴露出俄制裝備在體系對抗中的致命短板。在經濟層面,四天的沖突導致印度盧比匯率單日暴跌1.8%,孟買敏感指數下挫4.3%,迫使新德里不得不正視戰爭成本。在地緣政治層面,中美俄三國同步施壓為局勢降溫提供了一個臺階下。最終印度在蒙受巨大戰場損失的情況下,被迫停止在邊境的軍事行動,同時還向巴基斯坦開閘放水釋放善意,這有點不符合莫迪的一貫做法,著實讓外界看不懂。
雖然莫迪下了停火命令,但是印軍的前線指揮官不愿意接受這個“奇恥大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在停火協議生效前30分鐘,印軍的戰術導彈部隊突襲打擊了巴方的三個重要空軍基地,造成博拉里基地5名飛行員犧牲,其中包括王牌飛行員、飛行中隊長烏斯曼·優素福,價值遠超戰機的損失。這是開戰以來,巴鐵遭受的最大損失。當然,印度之所以要在停火前夕發起這次突襲,既有前線指揮官的心有不甘,也有印軍對國內強硬派的交代,試圖平衡戰場失利的輿論壓力。
當然,盡管印巴沖突在10號晚上20時戛然而止,但停戰并未真正消除南亞火藥桶的引信。就在今天,印巴邊境仍持續發生了十余起交火事件,克什米爾分裂勢力在第一時間宣稱對3起襲擊負責。
這場沖突,武器裝備的代差對戰爭形態的影響尤為顯著。巴方殲-10C與ZDK-03預警機構建的空中體系,在實戰中展現出了超越預期的作戰效能。印軍雖擁有數量優勢,但美俄法以等“萬國造”的武器裝備難以整合,導致其體系化作戰能力大打折扣。打不贏,越打越丟人,這可能就是莫迪接受斡旋順勢下臺階停火的主要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