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上午,2025第二屆中華文化及其對外傳播國際會議在河南新鄉拉開帷幕。本屆會議由新鄉醫學院主辦,英國斯特靈大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協辦。會議的主題是“中國與世界:跨文化交際與人工智能時代的機遇與挑戰”。來自海內外文化傳播領域的20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共同探討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路徑創新與深度融合。
開幕式上,河南省委外辦、河南省高等教育學會外語教學研究分會、河南省外國語言文學教指委、新鄉醫學院等單位的負責人,英國斯特靈大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等協辦單位的代表出席會議并致辭。他們對會議的舉辦表示熱烈祝賀,并高度評價本屆會議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中的重要作用。
新鄉醫學院黨委副書記郭凱英致歡迎辭。她表示,新鄉醫學院始終堅持特色辦學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深入推進“醫學+文化”融合模式,積極搭建具有鮮明醫學人文特色的國際傳播平臺。
她強調,學校長期致力于文化傳承與學術創新的深度融合,通過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原醫藥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本次會議不僅是一場思想碰撞的學術盛宴,更是一項助推文化基因全球傳播的有力行動,將為文化交融與文明互鑒注入新的活力。
河南省委外辦陳國良處長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河南省積極推動中原文化走出去,組織實施了一系列“翻譯河南”項目。本次會議聚焦中華文化與世界多元文化的深度互動,涵蓋語言文學、國際中文教育、醫藥文化等領域,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實踐廣度,展現出開放、包容與共贏的價值理念。
新鄉醫學院外語學院院長張飛龍在接受采訪中表示,隨著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跨學科人才在當今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性愈發顯著。在醫學領域,更需要以 “和而不同” 的東方哲學智慧為精神內核,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創新驅動效能,實現醫學與多學科領域的深度融合,培育出兼具醫學專業素養、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前沿技術思維的復合型人才,精準對接國際交流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需求。
據悉,本次會議為三大板塊:一是以“AI時代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為主題的校長圓桌會議,探討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如何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的人才;二是以“AI時代中國與世界”為主題的學者圓桌會議,關注人工智能技術如何促進跨文化傳播的創新實踐;三是專家學者的主旨演講,分享在文化傳播、語言教育、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前沿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
中國人民大學前副校長楊慧林,閩南師范大學校長張龍海,河南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張加民,羅馬尼亞康斯坦察奧維迪烏斯大學副校長Marius Popa,新鄉醫學院黨委委員、副校長雒保軍,上海交通大學王寧、高旭東,杭州師范大學李慶本,哈佛大學Martin Puchner,上海師范大學朱振武,中國人民大學曾艷兵等國內外專家發表主旨演講,圍繞中華文化的全球傳播戰略、人工智能時代的跨文化交際挑戰、語言教育的多樣性等議題展開討論。
本屆會議設有四個分論壇,與會學者圍繞“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路徑創新”“跨文化交際與國際中文教育”“人工智能與語言教育變革”和“中醫藥文化傳播與融合發展”主題展開交流,共同探討人工智能如何賦能中華文化“走出去”,促進中外文明的對話與融合。
本屆會議的舉辦,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具體舉措,更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動實踐。未來,新鄉醫學院將繼續秉持開放包容、交流互鑒的國際化辦學理念,不斷拓展國際合作空間,推動醫學與文化的協同發展,為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增進人類文明互信貢獻更多的“新醫智慧”與“中國力量”。(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 史寶銀 齊馨 | 李超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